摘要:原荣耀中国区CMO姜海荣正式宣布加入深蓝汽车,出任公司总裁的同一天,深蓝汽车推出了其战略车型S09的“超长续航超充版”,新版本售价维持在此前公布的区间内,23.99万元至30.99万元。但就在这本该是“技术升级、市场发力”的关键时刻,新车却引起了部分老车主的强
原荣耀中国区CMO姜海荣正式宣布加入深蓝汽车,出任公司总裁的同一天,深蓝汽车推出了其战略车型S09的“超长续航超充版”,新版本售价维持在此前公布的区间内,23.99万元至30.99万元。但就在这本该是“技术升级、市场发力”的关键时刻,新车却引起了部分老车主的强烈不满。
表面上看,S09超长续航超充版的推出,是深蓝在产品力上的进一步升级。新版本搭载了53.49kWh宁德时代骁遥增混电池,是行业首批通过新国标认证的电池技术,提升了续航和充电效率。价格保持不变,似乎是对消费者的让利。
但部分老用户并不这么看。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车主发帖称自己在2025年7月24日购买了深蓝S09四驱Ultra高定版,并签署了保价协议。结果不到两个月,深蓝就发布了配置更高、续航更强的新版本,并且售价不变。车主认为,深蓝这个举动等同于“变相降价”,涉嫌销售欺诈,违背了当初“一年保价”的承诺。
但深蓝这么做也是有他的考量,2025年深蓝汽车的销量目标原计划为50万辆,但在市场压力下已经下调至36万辆。根据公开数据,今年1月至8月,深蓝汽车的月销量分别为24575辆、18738辆、24371辆、20138辆、25521辆、29893辆、27169辆和28235辆。平均月销量不到2.5万辆,距离3万辆的盈利线始终差一截。
在连续两年未完成销量目标的背景下,深蓝急需一款能够迅速拉升市场表现的车型。
S09原本就是被寄予厚望的战略旗舰车型。今年5月22日,S09首次上市,深蓝官方当晚发布战报称“大定订单累计突破21168辆”。但6月至8月,S09的月销量却徘徊在两三千辆,与此前号称的2万订单形成了明显反差。从社交媒体反馈上看,产能和交付周期并没有明显问题,销量不达预期的原因,很可能出在产品定位和市场接受度之间的错位。
在这样的情况下,推出配置更高、续航更强的新版本,既可以拉动销量,又能重塑产品热度。没想引起了老车主的反感与投诉。
深蓝汽车的技术实力并不弱。作为长安汽车的新能源品牌,深蓝在平台架构、电驱系统、电池技术等方面均有深厚积累。
但这些技术优势没能有效转化为市场认知。业内普遍认为,深蓝“有好产品讲不出好故事”。研发人员占比高达85%,公司内部以技术思维主导,缺乏系统性市场传播机制。S09强制弹出广告、订单数据和实际销量严重不符等事件,都反映出了深蓝在市场沟通上的短板。
为此,长安汽车在2025年进行高层调整,引入姜海荣。姜海荣在荣耀任职期间,曾提出“技术+情感”的双轮驱动策略,并把荣耀品牌拓展至74个海外市场。他的加入,被视为深蓝市场能力的一次“补强”。
可ICT行业的经验能否不能在汽车行业复制,还需要时间验证。尤其是在一个以工程师文化为主导的企业里,如何推动市场逻辑与技术逻辑的融合,才是姜海荣面临的真正挑战。
目前,蔚来、小鹏、理想、小米等新势力车企均已通过“企业家IP+用户共创”模式建立起清晰的品牌标签。深蓝的品牌表达还很模糊。
早期slogan的“年轻就去深蓝”被认为太抽象;后期合作华为后打出的“左手深蓝超级增程,右手华为乾崑智驾”,虽然抓住了技术卖点,但由于合作深度有限,用户并不买账。而且深蓝大部分车型仍然采用自研车机系统,只有少数高端车型搭载华为智驾。
在这种缺乏清晰标签的情况下,消费者很难形成品牌记忆,深蓝的传播自然也很难破圈。
回到S09,从订单数据与实际销量的落差,到“加量不加价”引发的投诉,再到因为广告弹窗引发的安全质疑,这款车型接连遇到的舆情危机,已经不止是产品本身的问题,而是深蓝在战略、节奏和沟通等方面多重矛盾的集中体现。
当一家公司在追求销量,且忽略了用户体验和品牌承诺的时候,就很容易陷入信任危机。而一旦信任受损,后续的产品策略再好,也很难再获得用户真正的支持。
来源:晓霞医生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