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3日下午,一则为某学校“三班班长”而发起的微信小程序投票,因投票链接被意外分享至外部社交平台,经过微信社群裂变传播,最终吸引了超过132万网友参与投票。(9月24日 红星新闻)
9月23日下午,一则为某学校“三班班长”而发起的微信小程序投票,因投票链接被意外分享至外部社交平台,经过微信社群裂变传播,最终吸引了超过132万网友参与投票。(9月24日 红星新闻)
近日,某校“三班班长”票选活动,在社交媒体上意外走红,原本局限于班级内部的民主选举,因网络投票机制的引入而演变成一场全民参与的“流量大战”。这场本该培养学生民主意识与责任担当的教育活动,正有滑向浅薄数字游戏的危险。当票数多少不再取决于候选人的能力与口碑,而是其背后的社交网络规模与营销手段时,我们不得不警惕:这场微型民主实践,是否正在背离教育的初衷?
表面看,网络投票扩大了参与范围,增强了活动影响力。但深究其里,当“三班班长”选举,成为流量竞技场,其教育价值已被严重稀释。学生体验的不再是民主程序中,对公共议题的理性思辨、对班级建设的务实规划,而是异化为一场对流量的盲目崇拜。真正的民主素养——如理性判断、公正评价、责任意识——在这场追逐票数的狂欢中,难以生根发芽。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得流量者得天下”的扭曲逻辑,可能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错误的价值观:公共职务的获得,可以依靠外部资源而非自身努力,成功等于曝光度而非真实贡献。
将目光从“三班班长”的票选移开,我们会发现,类似的教育活动异化现象并非孤例。从“最美校园”评比,到“才艺小明星”选拔,诸多本该以学生成长为核心的活动,都在不同程度上被包装成社交媒体上的“亮点工程”。其结果是,教育过程变得浮躁,形式主义盛行,而学生真正的成长需求却被忽视。健康的校园民主生态,应如春风化雨,浸润于日常的班级议事、小组合作、社团管理之中,培育的是每一位学子,对权力与责任的深刻理解,对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它需要的是细水长流的耐心滋养,而非一场喧闹过后,只剩数字空壳的“民主秀”。
要遏制教育领域的流量崇拜,需要教育者坚守育人初心,构建更为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在类似班长选举的活动中,应强化线下评议环节的权重,综合考察候选人的日常表现、领导潜能、服务意识等实质要素,而非仅以票数定输赢。同时,引导学生关注选举过程本身的民主意义——如何理性表达、如何公平竞争、如何尊重结果,这比谁是最终的胜出者更为重要。学校更应成为流量时代的理性灯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明辨何为真正的价值与成功,抵御虚华流量的诱惑。
“三班班长”虽小,却是观察社会变迁的微型窗口。这场小小的选举风波,映照出流量时代教育面临的普遍挑战。只有当民主实践扎根于真实的成长土壤,而非漂浮于虚华的流量泡沫之上,我们才能培养出能够驾驭未来、而非被流量裹挟的下一代。这不仅是关于如何选举一位班长的思考,更是关乎如何在数字时代捍卫教育本质、培育理性公民的深刻命题。(张西流)
来源:东南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