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博会首设人工智能专区,“AI+消费”调出未来生活新滋味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21 22:26 1

摘要:在近日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以下简称第五届消博会)现场,一些科技感十足的新产品、新服务一一亮相,展示了人工智能在消费领域的广泛应用,为未来消费生活描绘了更多可能性。而在不久前落幕的中关村论坛上,人工智能在消费领域的创新应用同样令人目不暇接。

从会跳舞的人形机器人,到让搬运重物变得轻松的外骨骼机器人;从能互动送货的机器狗,到实现AI写作的智能办公本,再到监测运动状态的室内滑雪机……

在近日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以下简称第五届消博会)现场,一些科技感十足的新产品、新服务一一亮相,展示了人工智能在消费领域的广泛应用,为未来消费生活描绘了更多可能性。而在不久前落幕的中关村论坛上,人工智能在消费领域的创新应用同样令人目不暇接。

当人工智能加速融入千行百业,“人工智能+消费”将如何激活新蓝海?

众多科技新品

亮相消博会

4月13日—18日,第五届消博会在海南省海口市举办。本届消博会首次设立人工智能专区,邀请了15家来自科技领域的领先企业以及一些研究机构参会,包括宇树科技、群核科技、强脑科技等;全球消费电子与前沿科技领域的20多家头部企业也参与其中。

消博会组委会秘书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届消博会首次设置人工智能展示活动专区,这不仅是技术成果的陈列,更是一场全民参与的“AI社会化实验”。

记者了解到,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设备、智能硬件等众多产品集中亮相,标志着人工智能技术不再局限于单一功能展示,而是正通过多模型协同成为消费场景的“操作系统”。

生活化场景里,以智能办公本为例,“模型叠加模型”的升级使其对用户需求的理解更精准,消费决策更高效。智能家居系统则融合传感、语音和视觉模型,用户一句“我要休息了”,灯光、窗帘、音乐便能同步响应;AI看家系统还能通过视觉算法,监测老人及婴儿安全等场景,将安全服务融入日常生活。

互动式消费模式也在本届消博会上大放异彩——科大讯飞的机械臂咖啡机结合3D打印技术,2分钟内就能制作出带有“哪吒”拉花图案且单价仅5元的咖啡,成为展区“顶流”。其在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时,以趣味互动重塑大众消费体验。

英派斯展馆中的数字滑雪模拟机由英派斯“牵手”哈尔滨工程大学研发制造,通过虚拟数字人训练AI模型,穿戴惯性和视觉动作捕捉传感器后,可实时捕捉关节姿态,以便用户更好地进行滑雪训练。

特殊功能类消费同样值得关注。例如傲鲨智能的外骨骼机器人,可帮助人搬运30公斤的重物。目前该技术已应用于物流仓储、工业制造等重体力劳动场景,有效降低作业人员劳损风险。强脑科技展出的智能仿生手、仿生腿及脑机接口系统,可对意外伤残截肢患者提供帮助。患者装上智能仿生手后,设备通过检测神经电和肌肉电信号,即可使患者实现“手随心动”。

在消博会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司长李刚表示,商务部将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消费”,加大人工智能产品的推广力度,促进人工智能消费终端进千家万户、人工智能商业终端进千商万店、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消费场景创新。

新消费体验

融入大众生活

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人工智能+消费”场景已经随处可见。

回到家中,只需说一句 “我想看电影”,房间便立即切换至“影院模式”;躺在床上,搭载“人工智能+睡眠”算法调节模型的床垫,可精准识别用户体型与睡姿,实时调整支撑力度,动态守护脊椎生理曲线;出门来到博物馆,戴上VR眼镜,走到馆内展陈的文物前,眼镜自动识别文物后,镜片上便跃动起与该文物紧密相关的数字动画,瞬间将观众“传送”至文物所处的时代……

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不仅深度渗透消费终端产品,更通过智能推荐与交互创新,重塑消费服务流程,升级全链路消费体验。

记者从百度了解到,在餐饮消费领域,百度智能云与百胜中国合作,将大模型应用于客户服务场景。百胜中国CTO张雷表示,目前,AI客服每天能够为百胜中国处理超过15万次消费者沟通,经过增强的客服机器人的问题解决率高达近90%;在辅助人工方面,AI客服帮助人工客服,能够更快更准地响应消费者所需,整体效率提高近10%。

这些充满科技感的消费新图景,既是人工智能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生动实践,更是消费产业智能化升级的鲜活缩影。

业内人士表示,智能化的消费产品虽已出现,但智能化路径正被重塑。嵌入专业领域大模型,并非单纯算力叠加,而是对用户体验逻辑和消费需求的深度思考。

为推动人工智能与消费领域的创新融合,今年,从中央到地方已密集出台一系列政策,全方位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支持新型消费加快发展。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促进“人工智能+消费”,加速推动自动驾驶、智能穿戴、超高清视频、脑机接口、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与应用推广,开辟高成长性消费新赛道。

省域层面,山东省今年将在可穿戴设备、智能车载终端、5G高清视频等领域布局100个左右重点项目,围绕远程医疗、云展览、无人机展演等领域创新推出20个左右人工智能消费体验示范场景。同时,在省内16市全面推广开展城市无人配送试点,拓展数字消费新空间。

城市层面,近期印发的《广州市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提出,开展“人工智能+消费”行动,加速推广智能感知设施、5G+XR、超高清视频、脑机接口等体验消费场景。

国务院研究室综合一司司长刘日红表示,人工智能与手机、电脑、汽车、机器人融合后,将带来消费体验功能的重塑性提升。这不仅有可能会创造一些新的千亿元级、万亿元级产业,也将从消费端带来巨大需求。

多重难点仍待突破

当AI推荐的商品精准“击中”消费需求,当智能试穿打破时空界限,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消费场景的革新,更是一个万亿元级新市场的崛起。

《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4)》显示,我国初步构建了较为全面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相关企业超过4500家,核心产业规模已接近6000亿元。这为发展“人工智能+消费”打下了厚实基础。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5年度“共筑满意消费”消费维权年主题调查报告显示,22.1%的受访消费者认为AI智能产品的使用和场景应用在未来一年有望成为服务类消费新热点。

需要注意的是,如今人工智能技术方兴未艾,但在各类消费场景落地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难点堵点。

例如,部分智能家居产品之间的兼容性较差,无法实现真正互联互通;一些人工智能推荐算法还不够精准,容易出现推荐与消费者需求不符的情况。

同时,消费者对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担忧也不容忽视。在智能化消费过程中,大量个人数据被收集和使用,如果数据泄露,将给消费者带来极大损失。

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研究基地研究员徐实表示,为更充分释放人工智能对消费热点的拉动作用,亟须着重提升数据安全保障水平、统一智能产品技术标准、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加速智能产品与场景需求的衔接等,加速探索人工智能模型应用与部署,全面优化制造业的研发、生产、管理及销售模式。

为进一步挖掘人工智能技术在消费领域的潜力,徐实建议,一方面,不断投入研发资源,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发展,如提升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的准确率和效率,提供更智能、更便捷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深入挖掘消费领域的各种需求,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更多新的消费场景,如智能家居、智能出行、智能医疗、智能教育等,创造出更多创新性的消费模式和业态。

■来源:中国城市报记者 郑新钰

本文来自【中国城市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