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散户乙说:“财报解读是一个选股的技术手段,我的财务知识就不行。” 像唐朝老师那样,算清每一个数据,也有高位入坑洋河的例子。
最近在疯狂读书,有唐朝的,有格雷厄姆的,有散户乙的,也有段永平的。这些大佬们很有意思,也很有智慧。
有朋友善意提醒我,“有些言论看看就行,不必学太多东西,有些大V也挺坑人的。”
大V坑人吗?如果你啥都信大V的,一定坑人,因为大V也是人,是人就犯错,巴菲特也曾经犯过严重错误。
只看大V买了什么标的,也跟随买入,不研究大V买入的逻辑,也很坑,因为要不拿不住,要不早割肉。
所以,信了大V的话被坑了,大概率是没明白人家逻辑,或者刻舟求剑,没有变通。
靠天天塌,靠地地陷,靠大V进大坑,所以,最重要的是建立自己的逻辑,提升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主见。
今天我们就来借鉴大V们的一个话题,就是普通投资者,看不懂财报怎么办?
原来大佬们也和我们一样,也看不太懂,大佬们对财报的态度远比我们想象中 “佛系”。
散户乙说:“财报解读是一个选股的技术手段,我的财务知识就不行。” 像唐朝老师那样,算清每一个数据,也有高位入坑洋河的例子。
在这方面,段永平很潇洒,他就说 “我很少看财报”。
所以财报只是工具,不是唯一的 “通关密码”。就像选人时,业务能力(财报数据)重要,但品德(商业模式)才是根基。
过度追求 “完全读懂财报”,反而会陷入 “细节控” 陷阱,盯着短期数据波动,忽略企业长期价值。
看不懂,不代表啥都不知道,几个主要的指标知道它意味着什么也就可以了。
比如毛利率反映竞争壁垒,净利润率体现成本控制能力,现金流揭示真实盈利质量,资产负债率警示风险边界。
这些核心指标就像体检报告的关键项,不需要精通每一项数据,只要抓住 “健康红线” 即可。
比如,你发现一家公司毛利率持续高于同行,现金流稳定,哪怕看不懂存货周转天数等细节,也能初步判断其商业模式有优势。反之,若一家公司财报数据 “完美”,但商业模式漏洞百出(比如靠补贴生存、客户粘性弱),再漂亮的报表也只是 “皇帝的新衣”。
选股如选人,巴菲特选人时,把品德(诚信、格局)放在业务能力之前。
对应到企业,“品德” 就是商业模式 —— 是否能持续创造价值,是否有独特的竞争优势,是否能抵御周期风险。
比如茅台的商业模式,简单到一句话就能说清:“国酒品牌 + 稀缺产能 + 强定价权”,哪怕不深究财报细节,也能明白其护城河之深。
只懂商业模式也有弊端,巴菲特就是在两者之间找平衡,在财报数据(定量)和商业模式(定性)之间找到平衡。
财报是 “体检表”,帮你排除 “带病企业”;商业模式是 “成长潜力”,决定企业能走多远。二者缺一不可,但不必苛求 “全优”。
散户乙自己财务知识不算顶尖,却靠聚焦核心逻辑重仓牛股;段永平不纠结财报细节,却能通过 “本分思维” 抓住优质标的。
他们的共同点是:不被工具束缚,始终回归投资本质 —— 寻找 “三好企业”(生意好、管理好、价格好)。
新手常犯的错,是把 “读财报” 等同于 “懂企业”,结果要么因数据复杂望而却步,要么陷入 “精确的错误”。
财报是用来 “证伪” 的,不是用来 “证实” 的。看到异常数据(比如持续亏损、现金流断裂),果断排除;遇到商业模式清晰、核心指标健康的企业,不必苛求每个细节都 “算清楚”。投资不是科学,模糊的正确远胜精确的错误。
下次再为财报头疼时,不妨想想散户乙的话:“越是认为能完全算清楚,就越容易被这种认为所误导。” 放宽心,投资本就不需要 “全能”,找到自己能看懂的 “简单生意”,比纠结于财报细节更有意义。
看到这里有读者可能问,是一点也不懂,甚至都不知道啥是财报,从哪里看财报,这样怎么办呢?
还是凉拌啊,我的主页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就是排除个股,排除主动基金,只买费率低廉的被动ETF,如果你想知道更多ETF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的27天ETF达人养成计划。我的文章大部分也是讲解ETF投资技巧的。
27 天 ETF 达人养成:新手最佳标的,沪深300,必胜策略是啥?
27天ETF达人养成:炒股大佬,为啥都买个股,不买ETF呢?
个股,别碰?回看大佬洋河入坑之路,我更加坚定 ETF 了
来源:张文平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