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三十五章:寡淡无味才能用之不竭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4 10:20 1

摘要: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格止。2.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1.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格止。
2.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老子》三十五章既是论“道”,更是向君王讲述“持道治国天下往”的原理和逻辑。

通行本“乐与饵,过客止”,解释为“动听的音乐和美味的食物,可以让路过的人停留下来。”不仅突兀,还成为后文“道淡呵其无味”的反面例证。

而帛书本“乐与饵,过格止”,很多学者依旧把“格”训为“客”。我想了半天,觉得不对,“过格止”,不正是超过了恰当的程度就停止,不正是治民的“无为”思想吗?

而且,解释为“超过基本需要就停止供给”,与上下文是完全契合的。“安平太”之后“过格止”,住下来之后适当的供给和引导,不正是《老子》的政治思想吗。

说到“过格止”,正好引入“道”的无为,不够看不够听,但用之不竭。

“执大象”,大部分学者就把“大象”解释为“道”,这类解释总是让我觉得这些学者刻意的简单化、通俗化,生怕概念过多受众难以接受。

《易·系辞》有言:“象也者,像此者也。”既然是“像”,当然就不是“道”,而只是“道”的表象。“道”又岂是可“执”的???

“循道”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可以“执大象”,基本使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按照“道”的方式来执行。自然“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来了没有什么损害,只有安全、平静、康泰,“太”是“泰”的通假。

“乐与饵,过格止。”“乐”应该是“音乐”,代表精神上的满足,“饵”表示食物,指物质上的满足。精神和物质,都满足基本需求,过分了就停止,只有这样民众才能“虚心实腹、弱志强骨、无知无欲”(详见合集第三章)。

正因为所有都“过格止”,符合“中道”而不过分,所以这种生活也是寡淡无味的,但是,只有寡淡无味才能长久。接下来《老子》继续发挥:

“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无味也。”道的表达寡淡无味。

就像大道理总是正确得毫无意义。不用谁教,大家都懂,但就是做不到,说了也没有用,懂也没有用。

寡淡无味。

因为所谓“懂”,并不是“信”,更不是“欲”。

我们听过很多道理,也懂得这些道理是正确的。但这个“懂得”只是表面的知识层面的,就像背课文,古时候《三字经》人人会背,有几个能够按照其要求来生活呢?

因为我们没有将这个“懂得”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当其与其他价值相冲突(惰性、情绪释放、各种欲望等),这个“懂得”缺乏力量。而要把“懂得”纳入价值体系,就需要一种“信”。

我们懂得横穿马路是不对的,但我们还是会因为赶时间、没有车而横穿马路。如果一个规则需要外在条件(如处罚、风险),那么当条件消失,规则就会失效。无论多么牵强的理由——比如说深夜横穿马路可能被一个小朋友看到造成不好的影响——总有失效的可能,比如“世上只剩你一个人”。

世上只剩你一个人,还需要遵守“不能横穿马路”的规则吗?

什么条件都没有都要遵守的规则,就需要“信”。宗教的信仰就是这样,“信”与“不信”就是两个世界,简直没有办法交流。

而另一种“信”,是一种价值的建立,建立在“前意识”上,不需思考,不需权衡计较就有答案。这一部分当然主要是后天的影响,但因为整个社会和文明相对于个人是客观的,所以同样可以假定为一种“先天”赋予(基因赋予人动物欲望,社会赋予人价值取向)。

“欲”就是想去做,不需要条件。最基本的欲就是当提到的“动物性欲望”,要吃、要睡、要保暖、要繁殖等等。成为“人”之后,也会有自己想做的事情,即使明天是世界末日,一切都没有意义,也想多做一天的事情。

这种想做,才是真正的“欲”。只是很多人可能没有考虑过这一点。

说了那么多,我只想说:

看似寡淡且无用的“道之出言”,是因为没有理解透,只有理解了,才能品道那种寡淡里的“至真之味”。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看啊看,怎么也看不够,听啊听,怎么也听不够,用之不竭。

《老子》这句话说的是“道象”的寡淡。而正是因为寡淡,才用之不竭。

保持一点饥饿,食品就更加美味;保持一些休息,工作才更加效率;保持一些痛苦的过程,成果才更加值得自豪。

一次看够了,就不想看了,一次听够了,再也不想听了。再好的音乐,循环播放三天,谁听了也想吐。

十二章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极端的都是不好的,哪怕是极端的快乐和满足。

所谓“来得快,去得也快”,这不是一句老话俗话,而是“反者道之动”的基本规律。

另一方面,这里也表达了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我想,在先秦应该更多是一种象征意义,毕竟是一个距离很远、生活很慢、人人都结庐守丧三年的时代。

但这句话,放在现代,真是太对了。

每个人都急急忙忙,工作急急忙忙,娱乐也急急忙忙,看个剧也要几倍速。

这其实很奇怪。如果看剧是为了放松,为什么还要加速呢?早点看完去赶其他剧吗?还是只为满足“看过”而不是为了“放松”?

当代人似乎有一种对时间的焦虑。太多信息需要获取,失去了哪个都觉得是损失,而时间是有限的。

所以把“休息”都搞得很疲劳。

看是看不过来的,听也听不过来。但是转念一想,不看不听,随时想看想听,它们不也仍然在那里吗?又不会消失。急什么呢?

即便是要享受,也应该慢慢享受,才能长久,用之不竭。

来源:文化之文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