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 | 防城港核电基地:以科普破局,书写生态共赢答卷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4 15:35 1

摘要:在我们身边,有一扇扇“环保之窗”正悄悄打开——污水如何变清流?垃圾如何发电?废旧电器去哪了?这些曾经陌生甚至神秘的环保设施,正以更开放的姿态,走进公众视野。2025年,生态环境部评选出了十个“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环保设施开放先进典型案例,它们用创新、真诚和持

在我们身边,有一扇扇“环保之窗”正悄悄打开——污水如何变清流?垃圾如何发电?废旧电器去哪了?这些曾经陌生甚至神秘的环保设施,正以更开放的姿态,走进公众视野。2025年,生态环境部评选出了十个“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环保设施开放先进典型案例,它们用创新、真诚和持续的行动,搭建起了人与绿色发展对话的桥梁。我们陆续推出这十家单位的实践故事,看他们如何将冰冷的环保设施转化为有温度的环境教育课堂,让生态环保意识真正落地生根。期待与您一同走近这些绿色先锋,感受每一份微光如何汇聚成美丽中国的行动力量!

北部湾的碧海蓝天间,红树林舒展着苍绿枝叶,白鹭掠过波光粼粼的海面。不远处,防城港核电基地四台机组静静矗立 —— 这座承载优化广西电源结构,保障电力供应安全使命的能源基地,正以365天不落幕的开放姿态,成为连接公众与绿色发展的“鲜活课堂”。2025年,其“绿色发展 核你同行”实践入选生态环境部“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环保设施开放先进典型案例,揭开了核电科普与生态保护共生共荣的密码。

防城港核电全景

智能科普矩阵:让核知识从“神秘” 到“可触”

“戴上VR眼镜,仿佛真的走进了核岛心脏,那些原本听不懂的安全防护原理,跟着动画演示一下子就明白了。” 在防城港核电基地的科普展厅里,一名中学生的感慨道出了许多参观者的心声。为打破公众对核能的认知壁垒,防城港核电基地搭建起独具特色的“2+3+1”科普设施体系,550平米的空间里藏着12大核心展项:平板电脑操控的核岛光电模型能直观呈现发电流程,CPR1000与华龙一号两台模拟机可实现“沉浸式运维体验”,工业安全体验教室则通过互动装置传递安全理念。

公众开放日合影

自2015年建成开放以来,这里全年无休接待访客,年均迎来300余批次、2万余人次。背后,是一支由核电技术人员与科普志愿者组成的“硬核讲解团”——他们擅长用 “核燃料像慢燃的‘能量饼干’”这样的通俗表达,拆解公众最关心的安全问题;更联合周边学校培育青少年志愿者,让科普力量持续生长。线上渠道同样畅通:小程序实现“一键预约”,微信公众号与短视频平台用动画、图文解读“核燃料换料流程”等专业内容,让核能知识突破地域限制走进千家万户。

工业旅游图

场景化传播:当核电科普遇见生态旅游

“先看核电站如何‘喝’海水发电、‘变’污水为清流,再去红树林观鸟、赶海,这种旅程既长知识又亲近自然。” 一条“核电基地 + 周边生态景点”的特色路线,让防城港核电的科普工作跳出了场馆局限。基地精准捕捉不同群体的需求,为党校学员设计“能源安全专题讲解”,为亲子家庭准备“核岛模型拼图互动”,为环保爱好者开设“核电与生态保护”生态实践,通过场景化、分层化的活动设计,让 “绿色发展”理念可感可及。

党校学员进核电站参观

新技术的融入更让科普“活”了起来。华龙一号全息投影能360度展示核岛结构,AR技术可实时解析设备运行原理,这些创新形式不仅减弱了公众对核电的“邻避效应”,更让环保设施成为“网红打卡地”。2024年,基地累计开展科普讲座、开放活动300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册,2.5万余名公众在亲身体验中,完成了从“谈核色变”到“知核信核”的转变。

科普“请进来”活动

载体创新:从教材到文创的 “破圈” 之路

“这本《核电科普知识读本》里有漫画,还有实验指导,我们班同学都爱读。”在广西,许多学生都收到了由防城港核电主导编制的核电科普读物,已覆盖超过 8000 名学生。教材之外,基地的科普创新从未止步:《“核”你在一起》《善用自然的能量》等宣传片用生动画面解读发电原理,与央视合作的《华龙一号:最严格打造最安全》等纪录片,深入揭秘核岛“外衣”等安全细节,让专业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核电科普知识读本

文创产品则让科普融入日常。核岛模型拼图、红树林主题剪纸、核电站水晶模型…… 这些兼具趣味性与知识性的周边,在“8.7 公众开放日”“科普进校园”“世界环境日” 等活动中广受青睐。从纸质教材到数字内容,从展厅体验到文创传播,基地用多元载体构建起“全方位科普网”,让绿色能源理念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广西科技馆巡展图

公众开放日图

生态共生:核电与自然的 “和谐样本”

在防城港核电基地,生态保护从来不是“附加题”,而是与发电主业同等重要的“必答题”。广西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彭绍勋带领团队践行环保方针,推动基地实现 “高标准减排、严要求护生态”。这里有一支闻名当地的“中广核护鹭义工队”,“护园引鹭”志愿服务已持续多年;“动物救助联络站”先后救助过白鹭、雕鸮等多种野生动物,如今常有白鹭在上空盘旋,成为生态和谐的生动注脚。

“核护红林”义工队

“核护红林”义工队开展志愿活动

政企校联动更凝聚起护生态的合力。防城港核电基地联合地方政府、周边学校,在六五环境日、世界海洋日开展红树林种植、海洋保护宣讲等活动,将核电科普与生态教育深度绑定。当红树林湿地与核电设施共享一片蓝天,这幅“核与自然共生”的画卷,正是绿色发展理念的最佳实践。

从“西部首核”到“国家名片”的开放密码

如今的防城港核电基地,已收获“全国核科普教育基地”“中央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13项荣誉,其开放实践更登上多个舞台 —— 在国际核电运维大会、中国 — 东盟博览会上,华龙一号的科技创新成果与科普经验,向世界展示了核能行业的安全与透明。

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核电机组

从“闭门发电”到“开门科普”,从单一能源基地到 “生态 + 科普 + 旅游” 的复合型平台,防城港核电的探索证明:透明与沟通是消除疑虑的钥匙,创新与融合是传播理念的桥梁。这座矗立在红树林边的“绿色窗口”,不仅为中国能源转型提供了稳定的“核动力”,更用持续的行动诠释了“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的深刻内涵,为全球核电与生态协同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防核样本”。

来源:世界环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