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烧钱营销”不再奏效,国际大牌步步紧逼,国货品牌被迫撕下“网红”标签,深挖研发、重塑品牌。这是一场没有退路的自救,谁能从虚火走向长红?
国货美妆的“流量狂欢”已散场,留下的是一地鸡毛和残酷现实!完美日记营收暴涨却净亏26.9亿,珀莱雅也面临增长瓶颈。
当“烧钱营销”不再奏效,国际大牌步步紧逼,国货品牌被迫撕下“网红”标签,深挖研发、重塑品牌。这是一场没有退路的自救,谁能从虚火走向长红?
完美日记的崛起路径,几乎成了教科书般的案例:找KOL疯狂种草,请当红明星代言,再让头部主播在直播间里声嘶力竭地喊着“买它”。
这套打法简单粗暴,但效果拔群。可风光背后,代价是什么?2020年,逸仙电商的营销费用高达34.14亿元,吞掉了总营收的六成半还多。
相比之下,砸在研发上的钱只有区区6650.2万元。钱都花在了吆喝上,而不是产品本身。这种模式的本质,就是一场资本消耗战。它不仅把行业的门槛推到了一个令人咋舌的高度,更在悄悄透支着消费者的信任。
当大家发现,铺天盖地的广告背后,产品力却没跟上,不满的情绪便开始滋生。所谓“烧钱营销”的负面观感,就这样在社交媒体上发酵。
大家心里都清楚,这种玩法,最后比拼的不是产品有多好,而是谁的资本更雄厚,谁能烧得更久。这让过去国货研发底子薄的痛点,暴露得更加彻底。
更要命的是,品牌根基不稳。许多品牌的爆红,很大程度上是蹭上了“国潮”兴起的东风。但这股潮流,就像一阵风,来得快去得也快。
想想当年在国内红极一时的“韩潮”是怎么衰落的,就知道依赖潮流是多么脆弱。风停了,谁还在裸泳,一目了然。
消费者的心智认知是残酷而固化的。在很多人眼里,欧美大牌就等于品质保证,而国产品牌,似乎总摆脱不了“平替”的标签。
就在国货品牌们还在为流量内卷时,国际大牌们早已悄然转身。2020年,当完美日记销量增长22%时,资生堂、欧莱雅等巨头在中国的增幅超过了60%。
他们正以惊人的速度适应着中国的线上打法,用更强的品牌力和产品力,进一步挤压着国货的生存空间。流量神话,终究还是褪色了。
当主品牌触及增长的天花板,寻找“第二曲线”就从一道选择题,变成了必答题。这是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生存棋局,谁都不敢怠慢。
头部企业们,纷纷开启了“多生孩子好打架”的模式,通过内部孵化和外部收购,拼命构建自己的品牌矩阵,试图网住更广阔的市场。
在这方面,珀莱雅无疑是优等生。它不仅主品牌能打,还成功孵化出了年营收已经突破10亿的彩妆品牌彩棠,以及增速超过100%的Off&Relax。这证明了,在内部打造一个全新的增长引擎,是完全可行的。
紧随其后的上美股份,虽然主品牌韩束的营收贡献仍超过八成,显示出一定的依赖性,但其战略意图已经非常清晰。
它围绕着六大品类和三个不同的市场定位,加速推出聚光白、NANbeauty等新面孔,急切地想要完善自己的品牌军团。
不过,这条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上美旗下的子品牌也出现了分化,newpage一页增长喜人,而曾经的主力一叶子、红色小象则显露疲态。
新锐力量同样在行动。逸仙电商在上市后,迅速将英国贵妇卸妆品牌EVELOM收入囊中,同时推出了自有子品牌PINKBEAR。
这一买一生的操作,目的就是为了快速布局不同的年龄段和价格带,摆脱对单一品牌的过度依赖。除了横向扩张品牌数量,纵向的品类延伸和市场出海,也成了大家眼中的新大陆。
以底妆闻名的毛戈平,正凭借其在消费者心中建立的高端形象,小心翼翼地将触角伸向护肤、香氛等更高附加值的领域。
它的财报里甚至毫不掩饰地透露,正在积极寻找投资或收购高端品牌的机会。而行业老大珀莱雅的野心则更大,它的目光已经越过国境,投向了广阔的海外蓝海。
“双十战略”——10年内冲进全球前10,这个口号喊得震天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它不仅引入了国际背景的高管团队,还独家投资了在海外颇有声量的花知晓。这每一步棋,都在为未来的全球化战争铺路。
当线上的流量越来越贵,投入产出比(ROI)持续走低,大家终于意识到,靠钱砸出来的热闹,终究是虚火。
企业们被迫从向外狂奔,转向向内求索,开始重新修炼“内功”,试图构建真正能抵御风浪的护城河。
最先变化的,是营销的逻辑。品牌建设这个曾经被“效果”挤到角落的词,又被重新摆回了核心位置。
过去选代言人,看的是谁最能带货。现在,品牌方变得更加审慎,开始考量明星的形象、气质与品牌的契合度,追求的是长期的品牌形象塑造。
于是我们看到,珀莱雅牵手了刘亦菲和易烊千玺,丸美签约了杨紫,就连六神也请来了肖战。这背后,是从追求短期销量到投资长期品牌资产的转变。
同时,更具性价比的打法也开始流行。模仿“厦门帮”、“郑州帮”那种利用海量KOC进行内容种草的模式,成了新的流量密码。营销回归理性的同时,研发的战火却越烧越旺。
虽然行业内已经开始反思那种“无止境追求功效”的成分内卷现象,消费者也对品牌扎堆宣传独家专利原料感到疲劳,但这并不意味着研发不再重要。
恰恰相反,除了少数特例,大部分企业在今年上半年都加大了研发投入。大家心里都明白,过去在研发上建立的壁垒不足,是国货最大的痛点。
抗老和美白,依然是各大公司研发的重中之重。一种名为麦角硫因的成分,因其强大的抗氧化能力,同时能用于护肤品和口服美容产品,受到了资本和行业的热捧。当然,社交平台上关于它是不是“智商税”的讨论也从未停止。
除了开发新成分,将自家的明星产品进行升级迭代,也成了巩固市场地位的重要手段。这方面,巨子生物堪称典范。它推出的可复美胶原棒2.0,一上市就成了天猫热卖榜的国货第一。升级到3.0版的可丽金胶原大膜王,也在多个平台的热卖榜上名列前茅。
比产品和营销更深层次的,是组织架构的革新。一个企业的“操作系统”不升级,再好的战略也无法落地。华熙生物的创始人赵燕重新回归一线,亲自操刀,主导了一场深刻的组织与品牌定位革新。
她摒弃了过去那种依赖“职业操盘手”的模式,转而大力培养内部的创业型人才,试图激发组织的内生动力。
同样经历阵痛的上海家化,在完成了“定方向、明治理、提士气、清包袱”四大核心任务后,营收和利润也终于重回增长轨道。
来源:青梅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