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安县:产业发展绘丰景 乡村振兴谱新篇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4 15:24 1

摘要:金秋时节,行走在秦岭深处的商洛市镇安县,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月河镇西川村的稻田里,金黄的稻穗随风摇曳;云盖寺镇的木耳大棚内,朵朵黑木耳长势喜人;庙沟镇蒿坪村的桑园中,蚕农们正忙着采摘桑叶;永乐镇青槐社区的养殖场里,鸡鸣声此起彼伏……这幅多彩的丰收画卷,正是镇

金秋时节,行走在秦岭深处的商洛市镇安县,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月河镇西川村的稻田里,金黄的稻穗随风摇曳;云盖寺镇的木耳大棚内,朵朵黑木耳长势喜人;庙沟镇蒿坪村的桑园中,蚕农们正忙着采摘桑叶;永乐镇青槐社区的养殖场里,鸡鸣声此起彼伏……这幅多彩的丰收画卷,正是镇安县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上半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5亿元,增速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05元,增速7%。”镇安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魏林介绍,今年以来,镇安县以“两确保、三提升、两强化”为重点,紧扣“四提攻坚战”“六个做示范”重点任务,锚定特色高山农业大县建设目标,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荣获商洛市农业农村工作突出贡献奖。

稻油轮作:传统农业焕发新生机

9月19日,走进月河镇西川村,干净整洁的水泥路蜿蜒伸展,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宁静祥和,路边金黄色的稻谷散发着阵阵清香。这个曾经受传统农业局限的山村,如今通过精准施策,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2021年,我开始在西川村流转土地,进行油菜、水稻两季轮作种植,水稻已连续多年喜获丰收。两年前亩产在700公斤左右,今年收成会更好一些,预计750公斤。”站在自家稻田边,种植大户卢锡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2021年,随着镇安金宏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入驻,为西川村产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西川稻油农旅融合产业园顺势而生,建设了200余亩“油菜—水稻”轮作种植基地示范区,并配备了年加工500吨精制大米生产线、2000吨油菜籽初选加工生产线以及500吨稻谷烘干存储仓。

在产业园核心区域,由西川村集体经济投资72万元建成的自动化育秧工厂格外引人注目。占地288平方米的玻璃温室种植大棚内,循环立体运动式育苗机一次可培育油菜种苗330亩、水稻200亩,有效解决了稻油轮作中的时间差问题。

“下一步,我们打算沿用‘水稻—油菜’两季轮作模式增加稻鸭共生模式,即在水稻插秧后15天内投入同日龄鸭苗,让鸭子为水稻除虫、除草、施肥,避免使用农药及化肥。”卢锡金对产业发展充满信心,“同时引进稻田仿生鸭高科技,规范稻田鸭的行进路线和生活习惯,打造有机绿色无公害大米。”

月河镇副镇长姚亮表示:“月河镇今年种植水稻230亩,目前水稻即将成熟,预计收获水稻200吨。同时,我们还将积极组织农户做好油菜育苗,确保秋收秋种无缝衔接。”

镇安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李明钰介绍,全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2.9万亩,扩种大豆7.64万亩、油料2.7万亩,粮食播种面积35.06万亩,夏粮产量达30056吨,农业机械化综合利用率34.8%,确保粮油产量稳定。

木耳绽放:小木耳成就大产业

在云盖寺镇西华村,2010年,大学毕业的余之超放弃城市发展机会,毅然回到家乡投身木耳产业。她成立了镇安县秦绿食品有限公司和高寒食用菌木耳产业协会,采取“公司+协会+农户”模式,让群众通过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务工就业实现增收。

“产业振兴离不开技术创新。”余之超深有感触。2016年起,她与科研院校合作,成功研发出“秦绿高寒一号”木耳菌种,产量提高15%以上;2018年,她首创“立体塔式木耳种植架”,使菌袋可360度旋转,节省土地30%,增产50%,并获得国家专利。

如今,该公司有年产1000万袋菌种工厂、530亩示范基地和冷链物流体系,产品远销西安、武汉等多个城市,年产值突破5000万元,带动群众1080人。

“之前在外务工收入不稳定,也照顾不到家,现在在基地务工一年能挣3万元。”村民余之惠高兴地说。她在木耳基地工作已有3年,不仅收入稳定,还能照顾家庭。

西华村党支部书记石立柱说:“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同时,通过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提高了农户科学种植水平,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桑蚕织梦:一条产业链织就“致富网”

秦岭深处的庙沟镇蒿坪村,蚕桑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的支柱产业。

“从2017年开始,我们村在传统蚕桑养殖的基础上,建成了蚕丝产品深加工生产线,完成了从缫丝到丝织品深加工的产业延伸。”村民阴生芝一边熟练地操作着机器一边介绍,“现在我们的蚕丝被供不应求,大家干劲儿都很足。”

为更好地打造与宣传蚕桑产业,蒿坪村还建设了桑果采摘体验园、桑蚕文化展示中心、蒿坪研学基地,探索出了集种植、采摘、观光于一体的特色发展路径。

蒿坪村通过招商引进陕西鑫绿辉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发展桑叶挂面、桑叶茶、桑叶菜等深加工产品。公司负责人刘斌超介绍:“我们生产的桑叶挂面很受欢迎,产品主要销售在镇安县和西安市,在线上也开设了商城,同时解决了当地十几名群众就业。”

在公司工作两年的刘堂珍说:“之前在外打工收入很不稳定,现在管吃管住每月还能收入3000多元,生活稳定多了。”

庙沟镇镇长张亚莉介绍:“庙沟镇是镇安县种桑养蚕的主要镇之一。目前,全镇密植桑园4000亩、田坎桑7000亩,2024年养蚕1120张,收购鲜蚕茧56吨,总收入220万元。今年的春蚕已发放1167张,预计收购蚕茧59吨,全年春夏秋三季养蚕2200多张,收入500万元。”

蒿坪村的产业振兴路只是庙沟镇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庙沟镇立足自然资源禀赋,按照“山上林药山腰烟、山下桑菌连成片”的立体布局,兴桑养蚕、烤烟种植、食用菌种植、特色养殖、农旅融合等特色产业多点开花,形成了“立足特色、聚焦链条、兴产富农”的产业发展模式。

养殖兴旺:畜牧业撑起增收新天地

畜牧业是镇安县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永乐镇青槐社区,今年38岁的张永涛正在修缮自家房屋,旁边的几座鸡舍里,4000多只鸡“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我2013年开始养鸡,之前因为四处打工不稳定,所以就回家养鸡了。”张永涛说,“总投资40多万元,从杨凌购买鸡苗,在镇安动物防疫中心的指导下,逐渐做大了。现在存栏4000多只鸡,年出栏1万只。”

为了解决销售问题,2023年张永涛开始在抖音直播卖货。“因为距离城区比较近,主要销售对象是县城群众。通过直播,销路打开了,收入也稳定了。”他笑着说。

镇安县畜牧中心主任罗海波表示:“我们遵循‘稳生猪、强家禽、扩牛羊、抓特色’思路,优化产业体系,推动良种繁育、标准化养殖等4个关键环节升级,建设标准化规模场,打造养殖重点镇,确保畜牧产值同比增长4%以上。”

截至目前,镇安县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22.6万头、1.59万头、18.2万只和106万只,实现肉类总产量1.61万吨,禽蛋产量0.62万吨,完成牧业产值5.8亿元,牧业增加值3.2亿元。

全县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4家、农业园区19家,地理标志产品4个,名特优新产品15个,绿色有机产品27个。其中,由陕西海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大秦颐品牌核桃油获评第31届中国杨凌农高会“后稷奖”,庙沟镇获批省级农业产业强镇。

镇安县在推进农业产业发展中,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和融合发展。累计改造低产茶园1万亩、茶叶产量1085吨、产值2.55亿元,科学管理桑园3.5万亩、蚕种发放5864张,新发展烤烟3.15万亩、魔芋1万亩、中药材18.1万亩、食用菌2600万袋,水产养殖面积达520亩。

“下一步,我们将聚力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这一抓手,持续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促进乡村全面振兴。”镇安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魏林说,“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聚焦茶叶、蚕桑、烤烟、魔芋、板栗、畜禽等重点产业,打造从农户到企业、从基地到市场相互联结的全产业链,促进产业提质增效,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在金秋阳光的照耀下,镇安县的农业产业正如同这丰收的季节一样,硕果累累,充满希望。

来源:西北信息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