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另一边,却是在大洋彼岸,美、日、韩三国外长会后抛出一份联合声明。
文 | 人文社
撰 | 人文社
«——【引言】——»
9月22日,两条重量级消息几乎同时刷屏。
一边是我国福建舰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另一边,却是在大洋彼岸,美、日、韩三国外长会后抛出一份联合声明。
技术的突破和外交的喊话同日上演,这只是巧合,还是一次有意的较量?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大块头”亮相,不是只给自己看
福建舰的镜头并不是第一次出现,但这次亮相,有几个地方不一样。
镜头里,不止一架飞机起飞,而是不同型号、不同用途的舰载机接连被电磁弹射送上天,第五代隐身机歼-35、改进型的歼-15T,还有能在海上指挥和预警的空警-600。
普通人可能不太明白“电磁弹射”这四个字意味着什么,只觉得听着挺高科技。
简单来说,这东西让战机离开甲板的方式,从以前“一个斜坡自己蹬腿跑”变成了“有高铁推着你加速”,战机起飞时能带更多燃料、更多弹药,飞得更远、干的活更多。
这种技术,全世界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美国的最新福特级航母才用上,我国是第二个吃上这碗技术饭的,而且是真正运转起来,并不是摆样子。
这也是为什么,专家们在看完视频后,说这背后是中国航母从近海慢慢走向远海的关键跨越。
舰队的防空圈能一下子抻出几百公里,远航时不用担心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到,又能照顾航母自己和伙伴的安全,相当于给编队升级了护身符和望远镜。
同一天的另一份“声明”
镜头播出去没多久,联合国大会期间传来另一条消息,美国、日本、韩国的外长一起见了记者,宣读了一份联合声明。
文本里提到了台海、南海,说这两个地方最近“不稳定的活动频繁”,反对某些国家的“非法海洋主张”,反对在这些海域“威胁和平稳定”的做法。
声明内容没点名谁,但话里话外不难猜,矛头就是冲着我国来的。
这种带有外交意味的措辞,习惯上是多国协调后统一发布的。
当它跟福建舰的亮相撞在同一天,就算是偶然,也难免被人看做是一场隔空的较劲。
前者是军力展示,后者是外交施压,看似不同领域,其实都是在同一个地区的博弈。
两条新闻的背后
单看福建舰的起飞画面,是军事科技的进步,单看联合声明,是外交上的表态。
但全球政治从来不是各自孤立的。
海洋上能跑多远,跟政治话语能伸到哪里,很可能是一回事。
美日韩的声明发生在联合国大会期间,场合本身就有政治舞台的意味。
它既是给在场的各国听,也是给国内选民看,更是给对手释放信号。
对于美国来说,印太地区一直是它的战略重点,而航母战斗群是它的代表性工具。
如果另一个国家的航母力量、特别是隐身战机的部署能力在这个地区达到实战水平,就等于是挤进了它的老地盘,这显然让它不得不作出回应。
日本的想法更直接,它的海上交通线和第一岛链位置都在那里,看到旁边多了一艘能跑远、打得广的航母,自然会提高警惕。
而韩国的处境稍复杂,既要应付朝鲜问题,还要在经济上跟我国做生意,在安全上跟美国合作,这种场合它更多是跟着盟友说话,避免显得太“特别”。
为什么是现在
有人会问,我国航母不止一天在进步,大动作也不是一年只有一次,那为什么美日韩这次的反应很集中?
原因在于,这次福建舰的起飞不是原地试验,而是实战化路线的序幕。
舰载机换代、弹射技术成熟,意味着纸面上的能力很快会变成可以出海的真实编队。
对于本就对南海、台海敏感的国家来说,这样的时间点不可能错过。
另外,外部环境也在加速积累压力。
东南亚海域最近几个月不断有小摩擦,菲律宾的个别行动引发双方在海上对峙,美国在这些事件里有出面支持的角色。
如果我国在军事上展现更强的应对能力,这种摩擦场景的力量对比就可能发生变化。
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站在我国的角度,福建舰的亮相并不是为了刺激谁,而是海军发展的一步需要跨出的阶段。
在近海防御稳固的基础上,有能力走向更远的海域,不是为了侵略,而是为了在需要的时候能照顾到更大的范围,保持航道安全、保护远洋利益。
而且海上力量的提升,还能在面对挑衅时更有底气。
台海是我国的内政问题,南海的岛礁和水域也有清晰的历史和法律依据,美国和其盟友的指责,本质上仍是维护自己的区域影响力。
展示真实的防卫与投射能力,是在争夺主动权的过程中不能缺少的环节。
外部反应的多样化
虽然美日韩的声明很一致,但在全球的舆论里并非人人附和。
有媒体更加关注技术和能力的提升本身,把这看作是全球航母俱乐部的新成员诞生,有分析则指出,这种能力的出现会让现有的军事平衡变得微妙,可能提高摩擦的风险,但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让局势更稳定,因为各方在行动前会更谨慎。
东南亚的部分国家采取了相对静观的态度,更多是在观察这种力量变化会不会影响到它们的实际利益,比如海上运输安全、渔业资源管理等。
长远的盘算
这两条消息同天出现,提供了一个观察大国交往的窗口:一边是硬实力上的跨越,一边是外交上的联合发声。
对于我国而言,硬实力的提升是为了让发展更有保障,而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会在谈判桌上、在国际活动中,提供更稳的后盾。
而在高度关联的地区事务中,军力水平和政治话语的分量经常是一体的。
对于美日韩而言,联合声明不仅是立场的表达,也是一种测试,看是否能在外交舆论场上形成一道防护网,影响其他国家的态度,甚至制衡我国的发展节奏。
但这种方法的效果如何,还要看未来在实际事件中的表现。
那天之后的世界
新闻热度很快被别的事件覆盖,但那次的同日碰撞仍在延续它的影响。
福建舰会继续完成它的试航和训练,舰载机的数量和能力会逐步到位。
而在外交场合,美日韩的合作机制会继续运作,它们可能还会在别的时机共同发声。
在真实的国际关系里,这种场景会反复出现:技术上的一个突破,在地缘政治上总会引起一连串的反应,不论是来自朋友还是竞争对手。
对我国来说,关键是保持清晰的战略目标,不因为外界的声音而偏离,也不忽视周边的变化。
军事科技和外交政策在人们眼里是两个领域,但它们在同一条时间线上交错出现的那一刻,就有了新的含义。
那天的福建舰和那份声明,正是这样一种交错的记号。
参考资料:央视新闻——现场高清大图来了!一同感受舰载机弹射起飞“首秀”的震撼
中时新闻网——美日韩外长纽约会晤 联合声明再提台海和平稳定
中国新闻网——美日韩三国在台湾和涉海问题上说三道四 中方坚决反对
来源:渣叔罗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