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中国喜迎丰收季!黑土地到江南粮仓绘就最美秋景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4 15:00 1

摘要:今年秋天,各地农作物长势良好,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在局部遭遇春旱、涝灾的情况下,黑土地仍然迎来丰收,继续发挥着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作用。

稻浪翻滚,蟹肥菊黄,从东北黑土地到江南水乡,一幅绚烂的丰收画卷正在华夏大地徐徐展开。

金秋十月,天高云淡,金风送爽。祖国大地上,从北到南、从西到东,无论是平原沃野还是山地丘陵,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今年秋天,各地农作物长势良好,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在局部遭遇春旱、涝灾的情况下,黑土地仍然迎来丰收,继续发挥着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作用。

东北大地,秋露成霜。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东部的广袤黑土地上,一片繁忙景象。一台台大型收割机开足马力,在田野里来回穿梭,一排排玉米植株连秆带穗被卷入机械中,摘棒、剥粒、秸秆粉碎一气呵成。

今年吉林省秋粮已收获90.7%,粮食生产形势良好,总产量有望再创新高,实现面积、单产、总产同比“三增加”。

在辽宁省盘锦市,丰收的不只是稻田里的水稻,还有稻田里的河蟹。盘锦市通过提供农业补贴,组织技术培训,形成了“蟹稻共生、一地两用、一水两养”的高效立体生态综合种养模式。

稻在水中长,蟹在稻下游。一幅稻穗飘香、稻蟹肥美的丰收画卷尽收眼底。这种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生态养殖方式,不仅提升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还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有效提高了螃蟹和水稻品质。

华北平原沃野千里,光热资源充足,是我国秋粮生产的重要产区。今年,华北黄淮地区积极推广先进种植技术,粮食产量显著提高。

在全国产粮大县辽宁省彰武县,好消息频频传来。今年该县实施了国家首批玉米单产提升工程20.62万亩,项目区平均每亩增产300余公斤

春耕前,彰武县购置2560台套水肥一体化设备,在多个乡镇铺设滴灌管道。辽宁省农科院为项目区提供优质密植玉米品种,将播种密度从原来的3000余株/亩,增加到4500株/亩至6500株/亩。

“亩产达到吨粮水平,这在过去可不敢想。”彰武县北甸子村农民孙继刚满脸笑容地说。

江苏和安徽作为秋粮大户中的南方代表,充分发挥水资源优势,发展生态农业。

在江苏省,秋粮生产保持稳定增长。2022年,江苏省秋粮产量达到2368.83万吨,单位面积产量达到7966.01公斤/公顷。

安徽省同样保持了较高的秋粮生产水平。2022年,安徽省秋粮产量达到2276.63万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在江淮地区得到积极推广,提高了农药的科学使用水平和绿色农业的发展步伐。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不但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同时也进一步拓展了农村的增收致富渠道,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成效显著,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溪洛渡街道新拉村,村民正在抢抓晴好天气收割水稻。金秋时节,瓜果飘香、田野金黄,云岭大地万千农民欢歌笑语庆祝丰收。

在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水稻、玉米、水果陆续进入成熟期。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佤山的田野奏响了丰收的乐章,辛勤耕耘的农民迎来了丰收的硕果。

除了传统农作物,火龙果、板栗等特色农产品也迎来了丰收季,为金秋的丰收画卷增添了一抹亮色。

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如今农民不再完全“靠天吃饭”,而是能够“知天而作”。气象部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加精准的服务保障。

每年9月中旬至10月,气象部门开展秋收秋种专题服务,综合分析秋收腾茬进度、秋播作业气象条件、土壤墒情状况,以及干旱、连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对适时播种的不利影响。

“我们向厅党组发出做好秋收工作的监督提示函,推动压实政治责任。”吉林省纪委监委驻省农业农村厅纪检监察组组长张景隆介绍,该纪检监察组督促农业农村部门全力抓好秋收气象保障服务。

与往年相比,农民获取气象信息的渠道更丰富、内容也更细化。农民手机能收到详细的天气信息和秋收建议,为合理安排农事活动提供了科学依据。

农业部门数据显示,今年黑龙江省迎来二十连丰,吉林省粮食产量有望再创新高,辽宁省也实现了丰收。

随着秋收进度加快,各地农民正抢抓晴好天气进行收割作业。

新技术、新模式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更带来了产量和品质的双重提升。金色的丰收画卷背后,是现代农业科技的强大支撑,是亿万农民辛勤劳作的结晶,更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坚实保障。#妙笔生花##秋日生活打卡季#

来源:唐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