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空军的天空,又要迎来一位新贵——F-47战机。22日,在空军协会举办的2025年航空、太空和网络会议上,美国空军参谋长戴维·阿尔文宣布,第一架F-47战机已开始建造,预计将于2028年首飞。波音公司也在社交媒体上秀了一段30秒的视频,虽然只是给已有图片做了
文︱孙玉良
美国空军的天空,又要迎来一位新贵——F-47战机。22日,在空军协会举办的2025年航空、太空和网络会议上,美国空军参谋长戴维·阿尔文宣布,第一架F-47战机已开始建造,预计将于2028年首飞。波音公司也在社交媒体上秀了一段30秒的视频,虽然只是给已有图片做了动态处理,但这段视频已经在网上引发热议。网友们的态度颇为直接,有人喊“PPT战机”,有人说“人工智能三分钟就能做出来”,也有人迫切希望看到“真实照片”。
F-47并非普通战机,它肩负的使命是替代F-22“猛禽”,成为美国未来几十年的“空中优势”主力。预计采购至少185架,单价高达3亿美元,相比F-22的1.43亿美元,几乎翻了一倍。网友评论区里早已炸开了锅:“F-35都够吃预算了,这F-47居然三倍?五角大楼的钱袋子要撑不住了!”赤裸裸的军工复合体的影子,跃然纸上。
F-47的身世背景同样引人注目。早在2007年,美国就启动了“下一代空中优势”(NGAD)战机研究。2010年,第六代战斗机办公室正式成立。2020年,美国空军甚至开始试飞全尺寸飞行演示机。然而,成本高昂、技术创新不足等问题,使得这个项目一度暂停,直到2025年,新一届政府继续推动,最终选定波音作为生产方,并命名为F-47。
这架天价战机背后,是美国对未来空中格局的押注。F-47、B-21隐形轰炸机、F/A-XX海军版第六代战机,将组成美国空中力量的三足鼎立。听起来气势磅礴,但实际上,五角大楼的预算已被压得咯吱作响。每一架F-47的价格都足以让多个中型国家的空军年度预算汗流浃背。军工复合体的膨胀,在这一刻显得格外刺眼。
从网友的调侃中可以看到,美国国内对F-47的态度并非一边倒的热情。有人怀疑,这不过是另一场军工秀,是用预算换未来光环的投资游戏。“今天的战机,明天的价格”,一句话道尽了F-47的现实:昂贵,复杂,且尚未证明自己能在实战中值回票价。波音的视频,既是宣传,也是缓解公众疑虑的手段,但在智能化和视觉效果盛行的今天,这种方式很难掩盖巨额开支的尴尬。
F-47不仅仅是战机,它是美国军工体制、技术野心和政治宣示的集合体。特朗普在白宫宣布由波音建造F-47时,强调“将在我执政期间建造并服役”,这话虽有政治色彩,但也折射出美国对技术领先、空中霸权的执念。六代战机的概念十多年酝酿,如今初露端倪,却仍在各种技术、预算和现实压力之间摇摆。
这种摇摆不仅影响军事规划,也反映出美国空军的心理:一方面要维持空中优势,一方面要应对不断膨胀的成本。F-47承载的是未来几十年空战的想象,但现实是,它要面对技术实现难度、预算消耗以及维护复杂度的三重挑战。网友的吐槽,其实是最直接的现实映照——这架战机,可能在成为空军新锐之前,已经让五角大楼心力交瘁。
与此同时,F-47的研发和生产,也暴露出美国军工体系的典型模式:高投入、高风险、高期望。每一次新一代战机亮相,都是一场技术和政治的秀场。F-47的出现,无疑会在国际舆论场和战略观察中激起波澜,但同时,它也让人看到,天价战机背后,是对未来空战模式的豪赌,是军工复合体无休止的扩张欲望。
未来的F-47会成为“空中猛禽”,还是又一张高价PPT?2028年的首飞,将给出答案。但在此之前,舆论场上的热议、预算的压力、技术的不确定性,已经让F-47的故事充满戏剧性。每一架战机的背后,都是经济、技术与政治的多重博弈。F-47的诞生,是美国空军对未来天空的野心宣示,也是对自身军工体系能力的一次公开考验。
看着F-47从概念到建造,再到首飞的路程,世界都在观察。它象征着美国追求空中霸权的执念,也提醒着国际社会:科技、预算和战略意图如何交织,将决定下一代空战格局的走向。在高成本与高期望之间,美国空军的下一步,每一次按下启动键,都牵动着全球的神经。
来源:孙玉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