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美太空竞赛不断加剧的当下,美国太空军情报官员最新发出警钟:中国正以惊人速度逼近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的突破,一旦成功,将颠覆全球轨道能力格局。知名科技媒体Ars Technica航天专栏作家斯蒂芬·克拉克最新发表专题报道,深入剖析SpaceX的先发优势、中国巨
在中美太空竞赛不断加剧的当下,美国太空军情报官员最新发出警钟:中国正以惊人速度逼近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的突破,一旦成功,将颠覆全球轨道能力格局。知名科技媒体Ars Technica航天专栏作家斯蒂芬·克拉克最新发表专题报道,深入剖析SpaceX的先发优势、中国巨型星座的模仿策略,以及在轨加油等「游戏改变者」技术的最新进展,数据详实、分析犀利,揭示了这一隐秘的大国较量——美中太空博弈已进入关键倒计时。强烈推荐航天爱好者与地缘战略观察者细读此文,引为镜鉴,借他山之石洞悉太空竞赛的脉动与紧迫。三体引力波翻译全文如下▼
US intel officials “concerned” China will soon master reusable launch
美国情报官员「担忧」:中国即将掌握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
斯蒂芬·克拉克(Stephen Clark)
2025年9月23日
●先发优势
「他们必须掌握在轨加油技术,因为他们的航天发射频率远不如我们高。」 ——美国太空军情报官员
▲SpaceX猎鹰9号可重复使用助推器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太空军基地近期一次飞行中即将着陆。图片来源:SpaceX
本月早些时候,SpaceX在一场看似常规的发射任务中,完成了第500次猎鹰9号一级助推器的回收着陆,任务将28颗星链通信卫星送入轨道。如果一切顺利,SpaceX预计将在今年晚些时候迎来第500次猎鹰一级助推器的重复飞行。这标志着SpaceX在可重复使用火箭领域的绝对领先地位。
除了SpaceX,美国还有少数公司,如蓝色起源(Blue Origin)、火箭实验室(Rocket Lab)、相对论航天(Relativity Space)和斯托克航天(Stoke Space),正在努力复制或超越SpaceX在火箭部件回收利用上的成就。这些美国公司正与多家中国火箭制造商展开激烈竞争,力争成为全球第二家成功实现一级助推器着陆并重复使用的公司。
然而,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其他公司或国家要想追赶SpaceX在可重复使用火箭领域的成就,可能需要数年甚至十年的时间。SpaceX在这一领域的统治地位,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也是美国在与中国的太空竞赛中最重要的战略优势之一。美国太空军官员在9月22日周一的讲话中对此表示了高度关注。
「他们的进展速度令人担忧,」美国太空军负责情报的副参谋长布莱恩·西达里准将(Brig. Gen. Brian Sidari)表示,「我担心的是,中国一旦掌握了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他们将能够以更快的节奏、更低的成本将更多能力送入轨道。」
●充分利用优势
截至目前,2025年中国共执行了56次轨道级发射任务,动用14款不同类型的火箭,其中没有一款火箭的发射次数超过11次。相比之下,美国使用8款火箭类型,累计发射142次,其中120次由SpaceX猎鹰9号完成。没有可重复使用火箭的支持,中国必须依赖更多的火箭型号和公司来维持其发射频率,而这一频率仅为美国的1/3到1/2。
这与四年前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当时,中国轨道火箭发射次数曾超过美国。美国发射次数的快速增长,直接得益于SpaceX在提高发射频率上的突破,而这一突破主要依赖于猎鹰9号助推器和整流罩的回收与复用。上个月,SpaceX一枚猎鹰9号助推器完成了第30次飞行,并且在今年3月创下了同一枚助推器两次飞行间隔仅9天的新纪录。
「中国发射的卫星数量有所增加,」西达里准将说,「但与美国相比仍相形见绌。一旦他们掌握了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情况可能会改变。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是他们的巨型星座。他们已经看到巨型星座为美国联合部队和西方国家带来的能力,并开始模仿。这确实让我感到担忧,因为他们的进展很快。不过,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他们面临的技术挑战是我们未曾遇到过的。」
中国航天技术仍依赖于一次性火箭(即不可回收的火箭)。这使得中国在其他领域实现「颠覆性」突破变得尤为重要。美国太空军情报高级士官顾问罗恩·勒奇军士长(Chief Master Sgt. Ron Lerch)指出,中国近期在地球同步轨道完成了一次卫星在轨加油任务,显示出技术雄心。
根据开源轨道跟踪数据,中国的实践二十一号(Shijian-21,SJ-21)和实践二十五号(Shijian-25,SJ-25)卫星于7月2日在地球同步轨道完成对接,并持续保持连接。这是人类首次在如此遥远的轨道上实现航天器加油。实践二十五号似乎是为实践二十一号提供燃料的补给卫星,而实践二十一号是一种能够捕获其他卫星并将其拖至不同轨道的航天器。中国官方称实践二十一号用于测试「太空碎片减缓技术」,但美国官员担忧,这可能是中国在测试一种反太空武器,能够靠近并控制美国或盟友的卫星。
勒奇表示,卫星在轨加油对中国的重要性远超美国。「他们必须发展在轨加油能力,因为他们的航天发射频率远低于我们,」勒奇在周一举行的美国空军协会航空航天与网络会议上说。「在补充太空资产、提升轨道能力以及重建能力方面,可重复使用火箭是我们最大的优势,而中国目前没有这种能力。因此,对他们来说,在轨加油是一项具有颠覆性的技术。」
▲中国深蓝航天的星云1号(Nebula 1)火箭在去年一次垂直起飞与着陆测试中即将着陆。图片来源:深蓝航天
●SpaceX节奏主导美国国家安全
SpaceX高频率发射节奏对美国多项国家安全计划至关重要。美国国防部利用SpaceX的星链卫星实现商业级全球连接,这些卫星占据了猎鹰9号的大部分发射能力。基于星链设计的星盾(Starshield)卫星平台,则以单次最多22颗的规模发射,为美国国家侦察办公室(NRO)部署了数百颗全天候监控的间谍卫星。最新一批星盾卫星已于9月22周一发射升空。
廉价且随时可用的发射服务对五角大楼的导弹防御计划也至关重要。军方计划中的「黄金穹顶」(Golden Dome)导弹防御系统将在低地球轨道部署传感器和拦截器,而SpaceX猎鹰9号火箭库存使美国太空军更接近实现「按需发射」的目标。在过去一年中,太空军曾两次要求SpaceX在短短几个月内准备并发射GPS导航卫星,SpaceX凭借其可重复使用火箭的储备,成功完成了任务。
●中国模仿与赶超
与此同时,中国近期开始部署自己的卫星巨型星座。中国官方宣称,这些新卫星网络将用于互联网连接。然而,五角大楼官员担忧,中国可能像美国太空军利用星链、星盾等项目一样,将这些网络用于其他军事目的。
勒奇还提到,中国近期在太空领域的两项行动引起了他的注意。首先,自今年1月以来,中国发射了五颗通信技术试验卫星(简称TJS),进入地球同步轨道。勒奇称这一举动「非常不寻常」。中国官方为其中四颗TJS卫星发布了纪念徽章,暗示它们属于同一系列航天器。
「更重要的是,这些位于地球同步轨道的航天器不应该在轨道带上四处滑动,」勒奇说,「但这些试验卫星的历史表明,它们恰恰在这样做,这与通信卫星的典型行为完全不符。」美国官员认为,至少部分TJS卫星被用于导弹预警或间谍任务,可能配备大型伞状反射器,用于捕获美国或其他外国势力的通信信号。
▲一枚改进型长征七号火箭搭载遥感四十五卫星,于2025年9月9日从中国海南省文昌航天发射场升空。图片来源:Luo Yunfei/中新社/VCG via Getty Images
此外,中国在本月早些时候发射了一颗名为遥感四十五号(Yaogan 45)间谍卫星,进入了一个不寻常的轨道。遥感(Yaogan)是中国军方侦察卫星的代号。勒奇表示,遥感四十五号是一颗遥感平台,但其轨道高度远高于典型的地球成像卫星。普通遥感卫星通常在几百公里的低轨道运行,而遥感四十五号的轨道高度达到约7500公里。
「这本身就非常有趣,」勒奇说。
美国情报官员认为,这背后还有更多故事。去年,中国首次将两颗通信卫星送入所谓的中地球轨道(MEO),成为「智能天网」网络的首批卫星。「一年前,他们开始在中地球轨道部署数据传输的基础设施,一年后,他们又在中地球轨道部署了遥感能力,」勒奇说,「这表明他们非常重视遥感能力,甚至希望在不同轨道层面上实现冗余和韧性。」
2023年,中国还发射了遥感四十一号(Yaogan 41)卫星,进入地球同步轨道,搭载了一台高灵敏度望远镜,能够跟踪地面和海上的汽车大小目标。从地球同步轨道的有利位置,遥感四十一号为中国军方提供了对印太地区的持续监控,而低轨道卫星只能提供短暂的观测窗口。
●模仿美国的太空战略
上述中国航天活动听起来或许有些耳熟,因为它们与美国军方和国家侦察办公室的卫星计划有相似之处。「我们的军事力量就像一本公开的书,」空军情报副参谋长马克斯·皮尔逊中将(Lt. Gen. Max Pearson)说,「对手多年来一直在观察我们,研究我们的作战方式、技术和武器系统。结合他们通过知识产权窃取推动的现代化,他们有针对性地发展技术,以对抗美国的战争方式。」
原文作者:斯蒂芬·克拉克(Stephen Clark)是Ars Technica的太空记者,专注于报道私营航天公司和全球航天机构,擅长撰写关于技术、科学、政策和商业的交叉议题。
来源:三体引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