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出海四小龙”的战略地图开始出现微妙的分化,一场深刻的身份变革正在阿里速卖通内部悄然上演。它不再满足于追随低价的旧有标签,而是选择了一条更难的路,成为品牌价值的塑造者,将矛头悄悄对准了电商巨头亚马逊的腹地。
当“出海四小龙”的战略地图开始出现微妙的分化,一场深刻的身份变革正在阿里速卖通内部悄然上演。它不再满足于追随低价的旧有标签,而是选择了一条更难的路,成为品牌价值的塑造者,将矛头悄悄对准了电商巨头亚马逊的腹地。
速卖通的品牌化转型,更像是一场深思熟虑后的必然选择,而非心血来潮的偶然冲动。这背后,是外部环境的重压与内部认知的觉醒共同作用的结果。
全球关税战的硝烟四起,让单纯依赖低价的模式变得异常脆弱。速卖通内部早已意识到,这条路的天花板实在太低了,如果产品没有差异化,最终的结局只能是陷入无休止的价格战,利润薄如蝉翼。
就在Temu和Shein还在价格标签上小心翼翼地标注进口费用时,速卖通的决策者们洞察到了一个更深层的机会:中国品牌本身,就是最强大的差异化武器。他们发现,即便加上关税,优质的中国品牌商品在全球市场依然具备强大的价格竞争力和可观的溢价空间。
这成了一切变革的起点。当Temu坚定不移地夯实其极致低价的心智,Shein在时尚品类的护城河里深耕细作时,速卖通毅然调转船头。它不再随波逐流,而是选择了一条向上的路,直接对标亚马逊,试图在“四小龙”的混战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生态位。
为了吸引那些已经在亚马逊上站稳脚跟的品牌商家,速卖通明白,光有决心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拿出一套实实在在的“服务组合拳”,将自己从一个单纯的“卖货平台”升级为品牌的“成长伙伴”。
一场自下而上的平台改造就此拉开序幕。在消费者端,速卖通在首页的显眼位置,推出了一个名为“Brand+”的专属频道。这个九月底上线的新阵地,首期就吸引了超过2000个品牌入驻,所有商品都打上了专属标识,并附带了“正品认证”和部分商品的“价格保护”承诺。
为了提升购物体验,他们还为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核心国家的消费者提供了包邮服务,费用由商家承担。同时,“Local+”标签的出现,让消费者能轻松识别出那些从本地仓库发货的商品,大大缩短了等待时间。
在韩国市场,速卖通甚至走得更远。2023年推出的“K-venue”本地频道,不仅实现了最快三日达的物流时效,其品类也从最初的美妆电子,一路扩张到汽车配件、高尔夫用品,甚至还做起了旅行业务。他们的野心,是成为一个“万能的速卖通”,彻底撕掉低价电商的单一标签。
而在商家看不到的后端,一场更深刻的变革正在发生。全新的“品牌服务中心”应运而生,它能为商家提供小时级更新的广告投放效果数据、详尽的渠道转化分析以及品牌人群沉淀报告。这套精细化的运营工具,直击了许多商家在其他平台上“与平台沟通不便、缺少定制化营销支持”的痛痛点。
此外,速卖通还将自己强大的本地营销能力向品牌开放。前不久,他们就与泡泡玛特在西班牙联合举办了一场音乐节,这种线上线下联动的深度融合,是传统电商平台难以企及的。
一套覆盖了智能选品、趋势预测、店铺装修、广告投放到用户营销的全链路AI工具,也已全面赋能商家,帮助他们用更低的成本,做出更精准的决策。
速卖通的竞争策略,并非简单的“有你没我”的二元对立。它极其聪明地在亚马逊的“高成本、高服务”与Temu的“极致低价、清库存”之间,精准地找到了一个价值真空地带,试图开辟一个属于自己的“高性价比品牌运营阵地”。
他们的核心目标非常明确:争夺那些在亚马逊上已经做得风生水起的中国头部品牌。为此,速卖通内部甚至喊出了一个极具诱惑力的口号:“用在亚马逊一半的运营成本,获取更高成交额,实现80%的服务体验,且价格更低。”
同时,速卖通也在内部视角中,清晰地将自己与Temu区隔开来。在他们看来,Temu更像是一个帮助商家清理库存的渠道,而速卖通则是一个能让品牌长期经营、沉淀价值的阵地。这种定位的差异,决定了两者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
Temu的半托管模式,要求商家自行承担关税并将货物运至美国仓库,甚至鼓励卖家用亚马逊的包裹发货,以此在消费者心中营造“同款货、更低价”的印象。而速卖通则希望成为品牌出海的“第二个选择”或“第二增长曲线”。
它的策略不是要完全替代亚马逊,而是在品牌进行全球化布局时,提供一个更灵活、成本更优的新选项。在全球市场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就连Shein的美国市场GMV占比都已低于30%,Temu也仅为35%,这无疑证明了多平台布局的重要性。
品牌数量增多尽管这场转型大戏才刚刚拉开帷幕,但初步的战果已经足够令人振奋,一系列成功案例和增长数据,初步验证了其品牌化战略的巨大潜力。
宏观数据最具说服力。仅在今年上半年,入驻速卖通的品牌数量就增长了70%,超过500个品牌实现了销售额的翻倍增长,更有超过2000个品牌通过这个平台,成功敲开了新市场的大门。
吸尘器品牌Laresar的故事,堪称一个完美的“黑马”范本。在速卖通的助力下,这个曾经籍籍无名的品牌,一年内累计销量突破25万件,在波兰市场,甚至达到了约十分之一家庭都拥有的渗透率。销售额在波兰市场增长超过18倍,成功跻身“千万美金俱乐部”,一跃成为家电品类的Top1。
成功的范式并非孤例。家用投影仪品牌Magcubic,年出货量超过200万台,产品覆盖全球超200个国家,展现了其模式在广度上的巨大能量。
而智能骑行品牌Thinkrider,则选择了深耕本地仓的重模式,所有商品全部在本地备货,换来的是成交量翻3倍,在多个国家线上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优异成绩。这些案例证明,速卖通的新模式对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品牌,都具备相当的吸引力。
速卖通的品牌化战略,无疑是其发展至今最重要、也最深刻的一次身份重塑。它宣告着一个时代的结束,那个仅仅扮演全球供应链“搬运工”角色的速卖通正在远去。一个新时代的开启,一个渴望成为中国品牌走向世界“超级连接器”的速卖通正在走来。
这场豪赌的最终成败,取决于它能否将“工具箱”里的每一项承诺,都持续不断地转化为品牌商家实实在在的销售增长。以及,在与亚马逊这场注定漫长的博弈中,它是否能真正构建起坚不可摧的本地化服务壁垒。这场对决,无疑将深刻影响未来全球电商的竞争格局。
来源:采风百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