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痴呆症患者真是越来越多了,尤其是阿尔茨海默症,光美国现在65岁以上得这病的就有720万人。
现在痴呆症患者真是越来越多了,尤其是阿尔茨海默症,光美国现在65岁以上得这病的就有720万人。
这些数据被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的团队整理出来,他们还说,照这趋势到2060年,美国这部分患者得翻一倍,能到1380万。
咱们国家情况也不轻松,60岁以上人群里,大概每17个人就有一个得痴呆症,而且年纪越大,概率越高。
老实讲,这病不光患者遭罪,家里人也跟着受累。
患者慢慢记不住事儿,连自己是谁都可能忘了,生活根本没法自理。
更让人揪心的是,这几年阿尔茨海默症相关的死亡人数涨得特别快。
医学博士查尔斯・亨内肯斯就说,从2000年到现在,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都降了,可这病的死亡人数却涨了140%还多。
本来想觉得只有老年人需要操心这事,后来发现中年人提前注意也很重要,毕竟预防总比真得了病强。
为啥患者会越来越多呢?首先是人口老龄化,现在老人越来越多,痴呆症本身就容易找上老年人。
全球65岁以上的人占比,比20年前高了不少,基数大了,患者自然就多了。
再加上很多人对这病的早期症状不了解,等发现的时候,往往已经晚了,没法及时干预。
还有个问题挺关键,就是痴呆症的风险因素里,有不少是能改的。
比如不爱运动、吃得不健康、体重超标、血压高,还有总一个人待着不社交,这些都可能增加得痴呆症的机会。
搞不清的是,明明这些习惯改起来不算难,可还是有很多人不当回事。
其实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危害更大,比如又胖又有高血压的人,比身体好的人提前好几年出现认知下降的情况都有可能。
既然这病这么棘手,有没有啥不费钱又管用的办法?科学家还真找到了,就是调整日常生活习惯。
之前美国做过一个叫POINTER的研究,找了2500个65到85岁、认知有点下降的人,把他们分成两组,一组按计划调整生活习惯,另一组不特意干预。
说实话,我之前还觉得这些日常习惯顶天了就是强身健体,没想到对大脑还有这作用,挺意外的。
那组调整习惯的人,每周会运动150分钟,比如快走或者游泳,平时吃的也是地中海饮食或者DASH饮食,就是多吃蔬菜水果、深海鱼,少盐少糖。
还会参加一些益智活动,跟人多聊天。
两年下来,他们的记忆力、注意力都比另一组好不少。
之前在芬兰做过个叫FINGER的试验,跟美国这个差不多,也是让大家调整生活习惯,随访了5年,发现参与的人得痴呆的概率确实低了不少。
这两个试验都说明,生活习惯改一改,对保护大脑真有用。
而且这些办法风险还低,不像有些药又贵效果又有限,普通人都能坚持下来。
比如运动,就算是行动不太方便的老人,坐着打打太极、做做手部活动也行,能促进大脑里一种叫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物质生成,对记忆中枢有好处。
饮食上,咱们平时多买点深海鱼、橄榄油,少放点盐,慢慢就能养成习惯。
社交也简单,跟邻居聊聊天、参加社区的兴趣班,都能让大脑动起来。
光知道办法还不够,得让更多人用上才行。
现在有些国家已经开始行动了,瑞典在社区设了认知健康筛查点,60岁以上的人能免费做评估,根据结果给建议。
日本也组织志愿者上门,帮老人做认知训练、陪他们聊天,覆盖了大部分社区。
咱们国家上海也有试点,100个社区搞了“认知友好社区”,通过讲座、游戏教大家怎么预防痴呆症,以后可能会推广到更多地方。
不过要让更多人参与,还得降低门槛,比如在社区装些简单的运动器材,超市多卖些适合的健康食品,这样大家才方便坚持。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群体,就是痴呆症患者的照顾者。
美国2024年有近1200万照顾者,无偿提供了好多小时的照顾,社会成本超4130亿美元。
咱们国家大概有2000万照顾者,大多是家庭成员,每天照顾8个小时以上,快一半的人都有焦虑、抑郁的情况。
老实讲,照顾痴呆症患者可不是件轻松事,不光费体力,心里压力也大。
所以得给他们多些支持,比如社区设个临时托管的地方,让照顾者能休息休息,线上开点培训课,教他们怎么应对患者的情绪波动。
要是能把照顾者的心理辅导纳入医保,也能减轻他们的负担。
从长远来看,推广这些生活习惯干预,还能省不少钱。
美国有研究说,要是痴呆症发病率能降20%,每年能省1000亿美元的医疗和照护费用。
咱们国家要是少一个痴呆症患者,每个家庭每年能少花3万多,还能让照顾者腾出时间去工作。
所以说,想防痴呆症真不用找啥复杂办法,平时多动动、吃对点、多跟人聊聊,这些小事积累起来就管用。
不光自己能有个健康的大脑,还能给家里、给社会减轻负担。
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人,现在开始注意都不晚,毕竟健康的大脑才是好好生活的基础。
来源:墨史浅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