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想红却怕掉价?2016戛纳,巩俐把瑞士表拒之门外,7年后品牌舔回中国市场,份额飙17%。
想红却怕掉价?2016戛纳,巩俐把瑞士表拒之门外,7年后品牌舔回中国市场,份额飙17%。
硬气不是人设,是算过账:艺术招牌一旦出租,利息再高也赎不回。
当年外媒标题清一色“Gong Li snubs XXX”,国内热搜骂她“不识抬举”。
没人注意她穿的是国货高定,袖口绣着“CHINA”暗纹。
品牌方连夜发通稿“尊重个人选择”,转头把代言塞给另一位国际脸,舆论欢呼“新缪斯”。
结果同年第三季度,品牌在亚洲的百度指数跌四成,竞品借巩俐旧照做侧面对比,销量反超。
市场第一次直观看到“拒绝也能打耳光”。
2022 Luxury Institute把她放上“拒绝影响力”榜首,数据冷冰冰:她say no后,品牌好感度下滑18%,竞品分流12%。
网友笑疯:“原来影后一摇头,比代言人摆拍十万张都有用。
” 同年戛纳把“红毯不许递合同”写进行为守则,外媒调侃“Gong Li Rule”。
她没发声,只在王家卫《繁花》片场嗦泡饭,说“上海味道对了,角色就活了”。
学生教材把这段当职业道德案例,老师一句总结:“先把自己当招牌,再谈生意。
”
品牌高管三年后低头:“我们学会了长期主义。
”翻译成人话:短期流量玩不过中国观众的记忆力。
巩俐不混微博,不直播带货,个人品牌估值却七年翻三倍。
秘诀无他——把神秘感当护城河。
网友总结:“姐不接快餐代言,但姐的电影一上,观众自动给品牌加滤镜,这叫反向带货。
”
故事收尾回到红毯。
记者追问后不后悔,她耸肩:“我拍戏不是为了给手表站岗。
” 弹幕飘过一句高赞:“人家把国籍穿身上,我们把LOGO穿身上,谁高谁低一目了然。
” 有人补刀:“现在品牌排队想让她戴,她一句‘看剧本时间’,秒拒,爽文都不敢这么写。
”
来源:煎饼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