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街头200只白鸟,比大熊猫还珍贵,全球仅剩2000只濒临绝种!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4 14:40 3

摘要: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街头,有一群特殊的"居民"正在悠然自得地生活着,它们白色的羽毛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头顶金黄的冠羽一展开就像盛开的向日葵。

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街头,有一群特殊的"居民"正在悠然自得地生活着,它们白色的羽毛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头顶金黄的冠羽一展开就像盛开的向日葵。

这些看似普通的鸟儿,却有着让人震惊的身份,它们比大熊猫还要珍贵,全球野外数量仅剩2000只左右。

走在香港的中环、西环一带,你可能会听到响亮而略显刺耳的鸟叫声,抬头一看,几只白色的大鸟正站在树梢上,头顶那一撮黄色的"小辫子"格外显眼,这就是小葵花凤头鹦鹉,一种让全世界鸟类保护专家都牵肠挂肚的濒危物种。

香港目前栖息着约150到200只小葵花凤头鹦鹉,这个数字虽然看起来不大,但已经是全球最大的野外种群了。

要知道,这种鸟类在2000年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升级为极度濒危物种,甚至比大熊猫、黑面琵鹭还要珍稀。

这些鹦鹉是怎么来到香港的呢?

说起来还挺有意思,它们的原栖地本来是印尼中部群岛和东帝汶一带,据说当年英国殖民时期,港督把它们当作宠物带到了香港,后来这些聪明的小家伙成功"越狱",在香港安了家。

说到保护级别,小葵花凤头鹦鹉的处境比我们想象的要严峻得多。现在全球数量约为2000只,随时面对绝种的威胁。

这是什么概念?根据最新统计,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约为1900只,而大熊猫的保护级别还属于比极危低两个级别的"易危"等级。

换句话说,香港的这200只小葵花凤头鹦鹉,就像200只熊猫在天空中飞翔一样珍贵。

为什么香港成了它们的避风港

香港虽然地方不大,但确实为这些鸟儿提供了绝佳的生存环境,由于小葵花凤头鹦鹉在香港没有自然环境天敌,又受到法律保护,生存相对安逸,香港的城市公园、郊野公园以及林地为它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筑巢场所。

这些鹦鹉本身就很聪明,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都很强,寿命也长达50年,理论上来说,现在在香港看到的某些老鹦鹉,可能真的经历过英殖时期,见证了香港的历史变迁。

不过,因其习性使然,它们喜欢在树洞筑巢,且爱啃食花朵以食用花蜜,有专家担心会影响树木健康,但目前未造成显著威胁。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这些原本不属于香港的鸟儿,算不算外来入侵物种呢?答案是:不算。

"归化物种"指的是那些原本不在该地区分布,但通过人类活动(有意或无意)引入后,能够在当地自然环境中自行繁衍、维持并扩大种群,且不再依赖持续引入的物种。

香港的小葵花凤头鹦鹉和红领绿鹦鹉也属于被人类自愿引入后,又野化融入了本土生态系统的物种,归化物种和入侵物种的区别,主要在于该物种有没有对本土生态造成明显不良影响。

目前看来,这些鹦鹉非但没有破坏香港的生态系统,反而在香港找到了全球最安全的避风港。

与香港的繁荣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葵花凤头鹦鹉在原产地的处境非常糟糕。

由于被过度捕捉作为宠物贸易,加上栖息地破坏,它们的数量急剧下降,如果印尼等原产地国家再不采取有效保护措施,香港可能真的会成为这个物种最后的诺亚方舟。

除了小葵花凤头鹦鹉,香港还有其他几种鹦鹉的野化种群,比如绯胸鹦鹉、亚历山大鹦鹉、红领绿鹦鹉等,其中红领绿鹦鹉的成功案例还被"复制"到了广州,在白云山也建立起了稳定的种群。

香港的小葵花凤头鹦鹉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有时候,人为的"意外"也能成为濒危物种的救命稻草。

这200只在高楼大厦间翱翔的白色精灵,不仅为香港增添了独特的城市风景,更承载着一个物种延续的希望。

它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的不仅仅是原始的自然环境,有时候一个包容开放的城市生态系统,也能成为濒危物种的避难所。

来源:聆听史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