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A纯电焦虑加剧,利润腰斩销量也持续蒸发,中国市场也救不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4 14:46 1

摘要:慕尼黑车展,BBA高管嘴上叫嚣‘不惧中国’,台下却上演‘窝里斗’。讽刺的是,奔驰利润腰斩,BBA中国销量蒸发近30万辆!德系豪门正深陷一场系统性危机:战略失焦,内部混乱,嘴炮王者却销量青铜。

慕尼黑车展,BBA高管嘴上叫嚣‘不惧中国’,台下却上演‘窝里斗’。讽刺的是,奔驰利润腰斩,BBA中国销量蒸发近30万辆!德系豪门正深陷一场系统性危机:战略失焦,内部混乱,嘴炮王者却销量青铜。

BBA似乎正陷入一个怪圈:越是想用激进的言论和夸张的设计来证明自己依旧是电动时代的王者,市场的耳光就抽得越响亮。它们试图定义标准,却发现自己早已脱离了群众。

戈登·瓦格纳对宝马和奥迪的同时开火,堪称一场精心策划的公关秀。他想传递的信息很明确:奔驰最懂豪华,也最懂电动时代的内饰该是什么样。然而,消费者似乎并不买账。

无论是海外还是中国的社交媒体上,对BBA新设计的吐槽声此起彼伏。有人觉得宝马的新前脸过于奇怪,有人则认为奔驰车尾那满是三叉星Logo的尾灯简直是设计的败笔。这种试图引领潮流的努力,最终换来的却是市场的普遍困惑与争议。

当言论的泡沫被戳破,剩下的是惨不忍睹的销量数据。就在近期,奔驰旗下所有纯电车型在中国的月销量总和,竟然不足900辆。而奥迪更惨,连400辆的门槛都没摸到。即便是表现稍好的宝马,其纯电车型(不含MINI)的月销量也仅有三千余台。

这些数字,与马库斯·谢弗口中那个“已是顶尖”的奔驰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大众集团的营业利润也同步下滑了32.8%。这已经不是某一家的问题,而是整个德系阵营在电动化转型中共同面临的经营困境。

面对欧洲本土市场的增长乏力和中国市场的狂飙突进,BBA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拥抱中国。但这更像是一场在悬崖边上的被迫转身,而非深思熟虑的主动布局。这种“应急式”的本土化,正在悄然稀释它们引以为傲的品牌灵魂。

为什么说“被迫”?看看欧洲的现状就明白了。宝马集团董事会主席奥利弗·齐普策坦言,德国电网的全面升级至少需要三四十年的时间。基础设施的严重滞后,让欧洲市场根本无法快速消化激增的电动车。

与此同时,欧盟“2035年禁燃令”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又高悬头顶,逼得这些巨头必须尽快找到一个能够快速上量的庞大市场,来分摊巨额的研发成本。放眼全球,只有中国。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幅奇特的景象:BBA的技术栈里,“含中量”急剧飙升。宝马与宁德时代合作大圆柱电池,同时牵手华为、阿里巴巴和Momenta,分别在鸿蒙生态、AI大模型和辅助驾驶方案上深度绑定。

奔驰也没闲着,不仅让吉利参与了smart品牌的重生,还与腾讯在云计算、AI领域展开合作,奥迪则更是将华为的ADS系统和鸿蒙座舱、宁德时代的电池包系统悉数纳入囊中。

这种拥抱已经深入骨髓。宝马的中国团队现在可以自主决定ADAS的级别和界面设计。奔驰2025款的长轴距GLESUV,更是破天荒地交由中国团队主导开发。奥迪与上汽合作推出的新品牌“AUDI”,更是由中方主导。

问题随之而来:当智能座舱来自鸿蒙,辅助驾驶来自Momenta,电池来自宁德时代,那个原汁原味的德系豪华标签还剩下什么。

这种为了求生而进行的深度捆绑,正让BBA的产品特性趋于同质化,陷入了新的身份认同危机。奔驰不久前宣布未来将逐步停用“EQ”子品牌命名,其实就是对前期电动化品牌战略混乱的一种无奈修正。

在最需要战略定力和执行力的欧洲大本营,BBA的表现却像是在打退堂鼓。面对欧盟激进的政策红线和中国品牌的步步紧逼,它们非但没有踩下油门,反而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点刹”,暴露了其在核心战略上的犹豫与彷徨。

压力是双重的。一方面,欧盟官员正拿着中国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从5%跃升至47%的案例,敲打着本土车企,证明快速转型完全可行,别再找借口。大众和Stellantis集团虽然公开抱怨2035目标不切实际,但这更像是无力的辩解。

另一方面,市场的城墙正在被从外部攻破。今年以来,中国汽车在欧洲的注册量激增了91%,市场份额已经达到5.1%,与奔驰仅差0.1个百分点。比亚迪更是雄心勃勃,计划到今年底在欧洲开设超过1000家门店,一场阵地战已然打响。

可BBA的应对却令人大跌眼镜。它们没有选择迎战,而是集体战略回撤。奥迪悄悄撤销了原定于2033年停售燃油车的计划。奔驰也紧随其后,将2030年“全面电动化”的宏伟目标,悄悄修改为“新能源车型占比最高50%”。

这种退缩,也体现在混乱的产品信号上。慕尼黑车展上,奥迪的新概念车似乎在刻意弱化屏幕的存在感,宝马则将一块巨型显示屏作为核心卖点,而奔驰依旧沉迷于它的镀铬装饰和豪华氛围。三巨头对于下一代产品的核心吸引力,给出了三个截然不同的答案,背后是深度的战略迷茫。

在最熟悉的主场,面对最确定的未来方向,BBA却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进退失据。这种在政策、市场和自身能力之间的摇摆不定,是其战略失焦最危险的信号。

BBA的危机,归根结底,是一场由于在言论、市场和政策三个维度上同时“失焦”而引发的系统性危机。它们既无法彻底摆脱燃油时代的路径依赖和丰厚利润,也未能在电动时代为自己找到一个清晰、令人信服的全新定位。

曾经,它们是全球汽车工业的规则定义者,用精湛的机械工艺和深厚的品牌积淀,定义了什么叫“豪华”。而如今,它们却在一个又一个关键领域,滑向了追随者的位置,在智能化上追随中国科技公司,在市场策略上追随中国消费者的偏好,在战略节奏上被政策和竞争对手推着走。

德国媒体那句“不革新就进博物馆”的警告,听起来已不再是危言耸听。未来的赛道上,比拼的早已不只是产品,更是战略的清晰度与执行的决断力。BBA能否在这场历史性的转折中重新校准焦点,将直接决定它们是浴火重生,还是沦为下一个时代的注脚。

来源:采风百晓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