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8日当天,雷雨刚停,向女士的丈夫突然出现剧烈咳嗽,短时间内喘不上气。两人匆忙赶往山西白求恩医院,到了急诊室,发现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出租车司机告诉她,这一晚已经送了三波哮喘病人,有人甚至在车上陷入昏迷。
发病率14.38%,北方过敏患者暴增,为何蒿草花粉过敏会如此严重?
9月8日当天,雷雨刚停,向女士的丈夫突然出现剧烈咳嗽,短时间内喘不上气。两人匆忙赶往山西白求恩医院,到了急诊室,发现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出租车司机告诉她,这一晚已经送了三波哮喘病人,有人甚至在车上陷入昏迷。
“雷暴哮喘”是北方地区持续上升的花粉浓度,尤其是蒿属植物花粉成为过敏高发的主要因素。
2020年底,北京世纪坛医院变态反应科公布一项调查:在内蒙古草原地区,对6043人进行的皮肤点刺试验显示,蒿属花粉症的发病率为14.38%,高发年龄集中在18岁至39岁之间,城市发病率显著高于农村。
据《花粉监测预报》,9月9日北京花粉浓度达到了4至5级(160~800粒/1000mm²),属于“高至很高”的等级。北京市气象局和同仁医院曾在8月底发出预警,提醒市民进入花粉高发期。
很多人原本没有过敏史,却在近年突然出现鼻炎、哮喘等症状。北京的程女士就是其中一位。
她2012年定居北京,2016年开始出现鼻炎症状,近三年发展为哮喘。2024年8月底到9月底,她每天靠抗过敏药维持,症状依然严重,频繁打喷嚏、呼吸困难,甚至出现体重快速下降。最终,她选择回到家乡浙江,症状立刻缓解了。
或许有人会说,过敏是体质问题,换个地方就好了。但从多个真实案例看,过敏症状的出现,与具体环境中的花粉浓度密切相关。
蒿草花粉粒径小、传播范围广,8月中下旬进入盛花期。北京中医医院指出,黄花蒿是秋季过敏性鼻炎的“主力军”,其花粉可随空气传播几十公里,甚至穿过窗缝进入室内。
2023年怀孕的芊凝,因无法用药,在山西出现严重过敏症状。她只能飞往海南疗养,一个月花费超过3万元。她说,到了海南,眼睛就不痒了,鼻子也通了气。
社交媒体上“花粉避难地图”显示,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地蒿草花粉浓度显著低于北方。部分家庭甚至因为孩子花粉过敏,选择迁移至南方定居。
有人认为可以靠空气净化器、口罩、药物等手段防护,无需大张旗鼓地搬家。
蒿草花粉直径约20~30微米,轻盈易散。2024年太原雷雨之后,花粉被雷电击碎成更小颗粒,进入支气管,引发大规模哮喘潮。空气净化器虽有效,但难以完全过滤这些微米级颗粒。
程女士在北京生活时,每年秋季24小时开净化器,家中常备抗过敏药。她发现,药物虽缓解症状,但副作用不小,嗜睡、头晕、眼干,影响工作效率和正常生活。
面对蒿草高致敏性,很多人提议拔除蒿草。
蒿草曾被广泛用于防风固沙。内蒙古、山西等地为控制沙尘暴大量种植蒿草,植被治理成为生态恢复的一部分。如今,部分地方尝试拔除蒿草,但也有地区继续播撒蒿草种子。
治理蒿草牵扯到林业、农业、环保等多个部门,大家各管一块,缺少统一协调。科普博主陈潇说,她这三年一直在监测北方的蒿草花粉浓度,结果发现年年都在升高,甚至经常严重超标。
相比之下,日本早在2006年就提出减少杉树花粉释放的长期计划,目标是30年内将花粉释放量减半。
呼吸科专家姚行艳指出,2024年北方地区过敏性鼻炎发病明显提前,症状更重,患者中不少人首次发病,甚至发展为哮喘。
而儿童更是高风险人群。首都儿科研究所变态反应科主任沙莉指出,若花粉过敏在儿童期未及时控制,三分之一可能发展为终身哮喘,影响肺功能。
邱风一家两人患有鼻炎,尽管医保覆盖药费,但生活质量难以保障。严重时,即便戴口罩、开净化器,也无济于事。
蒿草花粉过敏不是小事,它关系到环境、城市建设和医疗保障。它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甚至让一些家庭不得不搬家。
有人以为是个体体质差,其实是环境浓度高。14.38%的发病率说明,在看不见的空气中,已经有东西在悄悄改变我们的生活。
来源:晓婷医生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