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六点,我打开我们乡镇中心卫生院的挂号窗口刚打开,就叹气:“昨天门诊量才58人,还不如十年前的零头。”诊疗室里,使用了12年的DR设备发出老旧的运转声,走廊尽头的病房区,半数床位空着积灰。
清晨六点,我打开我们乡镇中心卫生院的挂号窗口刚打开,就叹气:“昨天门诊量才58人,还不如十年前的零头。”诊疗室里,使用了12年的DR设备发出老旧的运转声,走廊尽头的病房区,半数床位空着积灰。
这样的场景,在全国众多乡镇卫生院已成常态。作为农村医疗体系的“网底”,乡镇卫生院本应是农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从2009年医改启动提出“强基层”目标,到2024年“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实施,国家对基层医疗的重视从未减弱:基本公卫服务人均财政补助从15元提至94元,累计投入超8000亿元,基层医疗机构数量也从88.2万个增至104万个 。但政策暖意难抵现实寒意,乡镇卫生院正陷入“扶持越多反而越衰弱”的怪圈,在多重压力下艰难求生。
人才流失是悬在乡镇卫生院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形成了“流失—能力降—患者少—收入减—更流失”的恶性循环。黄土岗镇卫生院的年轻医生小赵离职前算过一笔账:每月工资扣除社保后只剩2100元,比县城药店收银员还低,而他承担的工作却包括门诊诊疗、慢性病随访、健康档案管理等多项任务。“每天至少接诊30个病人,还要每月下村20次,晚上经常加班整理资料,看不到发展希望。”小赵的选择并非个例,中西部地区村医平均年龄已达55岁,35岁以下者占比不足7%,人才断层现象突出。
更让人忧心的是订单定向医学生的“违约潮”。这些享受免学费、有补贴的准医生,本是国家为基层培养的“种子力量”,但毕业后真正扎根的寥寥无几。某中部省份卫生部门数据显示,2023年该省定向医学生违约率达38%,不少人宁愿支付数万元违约金也要逃离乡镇。“去了才发现,卫生院连基础的手术器械都配不齐,职称晋升要等前辈退休,这辈子可能就只能看感冒发烧。”一位违约的医学生坦言。人才流失直接导致服务能力滑坡,许多卫生院原本能开展的骨科小手术、产科接生等项目被迫叫停,沦为“只开药、专转诊”的中转站。
资金短缺像一根勒紧的绳索,让乡镇卫生院喘不过气。数据显示,乡镇卫生院平均结余率仅2.10%,2021年甚至出现整体收不抵支的状况 。苏北某乡镇卫生院院长算过一笔运营账:全院28名职工每月工资需32万元,而药品零差率政策实施后,每年少收入40余万元,财政补助仅能覆盖公卫人员工资的60%。为了维持运转,卫生院不得不缩减开支:检验科试剂只买最便宜的国产货,病房空调坏了凑合用风扇,连消毒水都要省着用。
药品和设备的匮乏进一步加剧了生存困境。西部山区一位村医无奈表示,村里糖尿病患者不少,但卫生院经常断供二甲双胍,老人只能坐3小时车去县城买药。尴尬的是,由于设备落后,即使有医生愿意留下,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位曾在县医院进修过的内科医生,因卫生院没有心电监护仪,眼睁睁看着心梗患者错失最佳抢救时机后,再也不敢接收危重病人。
在老龄化与农村空心化的双重挤压下,乡镇卫生院的服务定位更显尴尬。徐州市新沂市棋盘镇中心卫生院院长王刚对此深有体会:当地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20%,村庄空巢老人比例最高达70%,但卫生院却一度门可罗雀。2021年时,该院妇幼病区6名护士无事可干,四楼460平米的病房完全闲置,药品零差率加上检查费下调,让这家差额拨款的卫生院彻底收支倒挂 。一面是农村老人迫切的医疗照护需求,一面是卫生院资源闲置的现实,这种错位成了基层医疗的突出矛盾。
重压之下,部分乡镇卫生院开始探索破局之路,某镇中心卫生院的转型堪称样本。2021年底,该院获批长护险定点资质,将闲置病房改造成适老化照护区,投入30余万元加装吸氧设备、防压疮垫和适老化扶手,开放35张长护床位。原本待岗的6名护士经培训转型为护理师,加上7名专业护工,组成了照护团队。除了医保规定的49项服务,还新增了晨间护理、导尿术等5项特色服务 。
转型效果立竿见影:运营一年多来收住失能长者85人,床位常年满员,实现结余30.19万元,结余率达12.59%。更重要的是,医护人员收入大幅提升,转型护士月薪从1800元涨至4500-6000元,护工工资也稳定在4500元以上。78岁的马广美老人因脑梗偏瘫,曾让家庭不堪重负,如今在卫生院享受专业照护,每日82元长护险补助大大减轻了经济压力,家属特意送来锦旗致谢。
2025年国家启动的“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正带来更多希望。根据方案,乡镇卫生院功能将更清晰,聚焦常见病诊疗和慢病管理;硬件上会配发巡诊车、移动手术室,急救体系持续完善;人才机制推行“县管乡用”,保证每个卫生院有中高级职称医师,绩效工资向一线倾斜,实现“多劳多得”。到2030年,95%以上乡镇卫生院要达标,还将普遍设立中医馆,推广适宜技术。这些政策红利,正在为基层医疗注入活力。
更普遍的问题是,许多卫生院仍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主动转型意识,加上“裙带关系”导致的管理僵化,制约着发展活力。如何将政策利好转化为实际成效,破解人才、资金、管理三大难题,仍是亟待解决的
夹缝里也能开出花,从2009到2025,医改走过的十六年里,乡镇卫生院虽在夹缝中挣扎,却从未停下守护民生的脚步。随着强基工程的推进、地方探索的深入,这些扎根乡村的医疗“网底”终将更牢固,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这既是医改的初心,也是千万基层医护的期盼。
来源:沙漠里发现绿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