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深处的端午节争议,总能激起舆论场一阵波澜。每逢端午节临近,“中韩端午之争”又成为热门话题。到底中韩两国的端午节有多少渊源?龙舟竞渡、粽子祭祀、荡秋千,这些习俗究竟属于谁?今天,我们就来一场深度梳理,用权威史料和理性分析,拨开迷雾,看清真相。
历史深处的端午节争议,总能激起舆论场一阵波澜。每逢端午节临近,“中韩端午之争”又成为热门话题。到底中韩两国的端午节有多少渊源?龙舟竞渡、粽子祭祀、荡秋千,这些习俗究竟属于谁?今天,我们就来一场深度梳理,用权威史料和理性分析,拨开迷雾,看清真相。
在很多中国人的认知中,端午节是独属于中国的传统节日。事实上,五月初五前后正值春夏交替,世界各地不少民族都有庆祝活动。比如欧洲有五旬节,朝鲜半岛也有端午祭典。
但一提到“端午”,很多人会直接联想到龙舟竞渡、吃粽子、纪念屈原等中国南方的节庆盛况。明代《锦溪日记》记录了16世纪末,朝鲜官员鲁认游历福州时见到的端午景象:数百只龙舟在宽阔的城濠内竞渡,船上装饰华丽,桨手身着锦衣,鼓乐笙歌,岸边人头攒动。粽子在中国已家喻户晓,而鲁认对此却十分陌生,可见当时朝鲜半岛并未流行粽子。
或许有人会说,既然端午节起源于中国,韩国申遗是不是“文化挪用”?但如果仔细梳理历史脉络,会发现两国的端午节早已分道扬镳,仅在名称上有重合。
明代衙门人员向鲁认介绍中国端午风俗时,用“唱竹枝、竞渡船、投角饭、祭屈原”来概括。而鲁认则用“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回应,坦言朝鲜端午节不唱竹枝曲,不赛龙舟,也没有粽子和屈原祭祀。朝鲜端午的主要活动是荡秋千,诗文吟咏和军营歌咏倒成了亮点。
这种南北风俗的差异,其实在中国内部也很普遍。明朝时,长江以北多无龙舟赛,端午习俗大不相同。朝鲜端午节更是自成体系,结合本土巫教传统,发展出采艾蒿、沐菖蒲、秋千戏、摔跤等特色活动。节日食物也完全不同,车轮饼、艾子糕和五味子茶是朝鲜端午的标配。鲁认对粽子“面不识”,正说明粽子并未传入朝鲜。
历史上,朝鲜半岛的端午节与中国端午的联系主要体现在时令禁忌和部分仪式上。据文献记载,端午文化大约在八世纪由中国东北传入朝鲜,结合本土信仰,发展出独特风貌。
中国端午一度兼具祛病辟邪、龙神祭祀和纪念屈原等多重意义。考古发现,西汉南越王墓铜器上的羽人划舟图案、浙江鄞州铜钺的竞渡纹饰,都印证了龙舟竞渡的古老渊源。南朝梁人著述首次将屈原与端午节联系起来,南北朝时期端午节民俗逐步趋同,但龙舟赛依然主要盛行于南方。
在朝鲜,端午节并未发展出龙舟竞渡和祭屈原的内容,反而形成了独特的秋千戏和祭祖仪式。高丽文人崔瀣记载,朝鲜端午日祭祖是全社会的共识,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要祭拜祖先,而中国端午节则极少有此习惯。
每年端午节,围绕“韩国端午祭申遗”的争议都会被反复提起。不少人认为韩国借用中国传统节日申遗,是文化剽窃。但从国际文化遗产申报规则看,申遗的依据是各国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非节日名称的归属权。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内容包括祭祖、跳板、摔跤等,和中国端午节的主流习俗差异巨大。
如果把目光放宽,只纠结节日“归属”,其实意义有限。正如四百年前鲁认在福州端午盛景后感慨的:“千里不同风”,各国各地的节日习俗都带有独特的文化烙印。文化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标签,而是流动、互鉴、创新的过程。
对于“中韩端午争议”,与其争论谁是“正宗”,不如珍视各自的民俗特色,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推动文化的交流和理解。这才是破解文化认同僵局的钥匙。
来源:素年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