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飞点破城市隐忧!项飙带火学术概念,重建 “附近” 为了啥?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4 13:19 1

摘要:在城市化的浪潮中,中国一座座超级城市拔地而起,成为全球瞩目的都市风景线。然而,繁华背后,却有越来越多的人感到“人在城市,心无所属”。在社交媒体上晒出高楼林立的城市风光的同时,也有人在夜晚的出租屋中独自刷着手机。

在城市化的浪潮中,中国一座座超级城市拔地而起,成为全球瞩目的都市风景线。然而,繁华背后,却有越来越多的人感到“人在城市,心无所属”。在社交媒体上晒出高楼林立的城市风光的同时,也有人在夜晚的出租屋中独自刷着手机。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严飞接受《新周刊》采访时指出,附近”的消失,正在让城市人陷入孤立感。瞬间引发了无数年轻人的共鸣。

而“附近”正在成为理解当代城市困境的一把钥匙。

一个看似抽象的词,真的能解决现代人的孤独吗?

我们为什么需要“重建附近”?这不是对过去的浪漫想象吗?

2020年,社会学者项飙提出“附近”的概念,用来描述城市空间中的人际关系变化。随着疫情发生,以及大规模城市更新的推进,人们发现,身边熟悉的街坊、便利的小店、偶尔打招呼的邻居正在一个个消失。

过去十年,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城市更新速度加快。老旧小区统一整治,街边小摊被清退,大量社区型小店关门,取而代之的是风格统一的大型商超和写字楼。空间更整洁,但人和人的关系变得模糊甚至断裂。

在老北京的大杂院里,邻里之间互相借调料、看孩子,是几十年的常态。如今在商品房社区里,住在同一栋楼的居民可能连面都没见过。过去的“单位制”将工作与居住空间绑定,人们的社会关系天然集中。而今天,城市人口流动性增大,陌生人成为常态,“附近”不再是稳定的存在。

2022年初,北京某小区因新冠封控,居民无法外出。那时,微信群成了主要的沟通渠道,但真正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不是“网上的朋友”,而是楼下的邻居。有人帮忙送药,有人组织团购,有人协调物业与街道,疫情让原本寂静的邻里网络重新激活。这段经历也让严飞意识到,“附近”不仅是空间,更是社会资源的基础。

严飞指出,社交平台带来的更多是“弱连接”,它可以传播信息,却难以提供实质性支持。而“附近”中的人际关系,是基于现实接触的“强连接”,在关键时刻能提供帮助、形成信任。

在传统单位大院中,人群结构单一,容易建立稳定关系。而现在的社区,住户来自不同城市、不同行业、不同背景,交流基础弱,认同感不足。严飞认为,这并不意味着“附近”无法重建,反而需要通过新的机制建立联系,比如以兴趣聚集、共同事务参与等方式,重新构建社区认同。

“附近”的重建,不是回到过去,而是找到适应现代城市节奏的新连接方式。严飞强调,社区的活力在于硬件环境和物业管理,更在于居民是否愿意参与、是否觉得“我属于这个地方”。当一个人愿意为楼道清扫出一份力,为小区事务出一份声,“附近”就开始被重建。

2020年以来,中国多个城市推动“社区营造”试点,北京的朝阳、上海的杨浦,都在探索通过小区议事会、居民共建活动等方式激活社区活力。虽然进展不一,但趋势已经显现:社会治理不仅是政府的事,也是每个居民的事。

从项飙提出“附近”概念,到严飞深入分析其社会意义,这场关于城市人与人关系的讨论,正在从学术走进现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附近”的重要性,开始试着和邻居打招呼、参与社区事务,一个新的社会网络就在悄然形成。

这不是回归传统,而是寻找一种现代城市中的共处方式。

来源:妇产科医生小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