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六点,苏州老宅的雕花木窗透进第一缕阳光时,林晚晴已经醒了。这是她回到娘家的第三个月,生物钟却还保持着在北京带娃时的作息。
清晨六点,苏州老宅的雕花木窗透进第一缕阳光时,林晚晴已经醒了。这是她回到娘家的第三个月,生物钟却还保持着在北京带娃时的作息。
厨房里飘来母亲熬的鸡丝粥香,她披上外套走到院子里。父亲正在修剪那株二十年的桂花树,见她出来,笑着指了指石桌上的信封:"北京来的。"
信封里是一张熟悉的银行卡,每月5号准时到账的2万元。这是离婚协议上白纸黑字写明的——前夫周叙每月支付的抚养费。
北漂新娘的十年
2018年,22岁的晚晴从苏州嫁到北京时,满心都是对未来的憧憬。周叙比她大8岁,家境优渥,婚礼在长安街边的五星酒店摆了88桌。
"你只管生,其他都不用操心。"婆婆当时拉着她的手说。
两年内她接连生下女儿和儿子,住着朝阳区200平的大平层,却越来越像这座豪宅里的精致摆件。丈夫忙于应酬,公婆掌控着育儿话语权,连孩子读什么幼儿园都要开家庭会议表决。
转折发生在去年冬天。她在丈夫西装口袋里发现两张音乐剧门票,日期是他们结婚纪念日,座位却是连号。那天周叙声称在加班,而她独自吃着保姆做的晚餐时,突然看清了自己"高薪保姆"的本质。
离婚谈判桌上的醒悟
"两个孩子归周家,你随时可以探望。"律师推来的协议书上,抚养费数字后面跟着好几个零,"当然,如果你坚持要孩子..."
晚晴盯着会议室落地窗外的中国尊,想起女儿昨天仰着小脸问:"妈妈为什么从来不笑?"她突然抓起钢笔,在放弃抚养权的条款上签了名。
"我要重新读书。"这是她提出的唯一附加条件。
现在那张苏大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就贴在娘家书房的墙上。
归乡后的晨昏
上午送走来串门的姨妈,晚晴坐在回廊下翻看考研资料。母亲端着刚出炉的定胜糕走过来:"真要去读那个心理学?"
"当年为了结婚放弃保研,现在补上。"她咬了口酥软的糕点,桂花馅儿甜得恰到好处。
手机震动,是周叙发来的消息:"下月抚养费会多转1万,给孩子们报马术课用。"她回复"收到",顺手把多余的钱转进标注"留学基金"的账户。
傍晚陪父亲去平江路散步,路过评弹馆时,老人家忽然说:"你小时候在这儿学过琵琶对吧?"弦音叮咚中,她恍惚看见二十二岁前的自己——那个拿过省级民乐比赛金奖的姑娘。
写在三十岁前夕
睡前整理书桌时,晚晴翻到离婚前写的日记:"今天又独自吃晚餐,孩子们在保姆房里睡着了。"而现在,她正在准备下周的课堂报告,主题是《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家庭角色固化》。
窗外飘来邻家炖腌笃鲜的香气,手机银行弹出到账提醒。她给孩子们发了晚安语音,然后给导师发邮件确认论文方向。
原来人生真正的工资,是自己发给自己的成长币。
来源:绊运猫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