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进莒南县十字路街道富泉村,只见大棚里的果蔬四季常青,面粉加工车间飘出麦香,劳保鞋厂的机器声与农机合作社的轰鸣声交织成振兴的乐章……这个曾经闭塞贫困的村庄,通过党建引领、产业融合和资源整合,实现了从“穷山洼”到“绿富美”的华丽蜕变。
走进莒南县十字路街道富泉村,只见大棚里的果蔬四季常青,面粉加工车间飘出麦香,劳保鞋厂的机器声与农机合作社的轰鸣声交织成振兴的乐章……这个曾经闭塞贫困的村庄,通过党建引领、产业融合和资源整合,实现了从“穷山洼”到“绿富美”的华丽蜕变。
曾经的富泉村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传统农业为主,经济发展缓慢,村民收入微薄。穷则思变,干了20年村党支部书记的曹佃振说:“既然走上支书位置,唯有为百姓干点事,才能不负信任!”他们开始探索自己的发展之路——突破传统农业,发展多元产业。
黑麦种植及加工是关键一环。黑麦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作物,市场前景广阔。为此,该村成立土地合作社,整合土地1万余亩,提供统一耕作、供种和管理服务,并推动农业机械化、规模化。为了提高黑麦的附加值,先后建设黑麦煎饼加工厂和石磨面粉加工厂。石磨面粉采用传统石磨加工工艺,低速研磨,低温加工,最大程度地保留了黑麦的蛋白质、面筋质、胡萝卜素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日可加工1000公斤以上。黑麦煎饼口感独特,销往周边超市、医院、学校甚至北京等城市,售价高达每公斤12元,且供不应求。从田间的黑麦到餐桌的煎饼,该村通过发展加工产业,延长了产业链,实现了农产品的增值。“我今年快60岁了,在这里干活不累,也不耽误农活,每月还能挣5000多元。”正在加工煎饼的村民李秀胜高兴地说。
小车间链接大市场。劳保鞋出口为该村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村里利用当地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引进劳保鞋加工业务,主要销往俄罗斯市场,年可加工30万双,销售额600余万元。在车间内,50岁的女工曹金云娴熟地加工鞋帮,她每月可拿到5000元左右的工资,这就是家门口就业的增收优势。
丹参被誉为“血之良药”。该村与上海源谷公司达成长期合作关系,规模化种植丹参400余亩,亩产达2500公斤,可为村集体增收10万余元,成为该村特色产业。村里邀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从土地整理、播种、田间管理到收获,都按照科学方法进行。
蔬菜大棚和标准养殖场是富泉村产业发展的亮点。该村建设40余栋温室大棚,种植芸豆、西红柿、蘑菇等订单产品,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产量和品质大幅提升,源源不断地供应周边市场,每棚年收益达4.5万元。标准养殖场则实现了规模化、科学化养殖,年出栏生猪2万余头,畅销各地。同时,通过良种猪的繁育和养殖,利用合作社农产品和粮油加工厂的副产品加工饲料,逐步形成了生产、加工、饲养、销售一条龙,既提高了农产品价值,又降低了饲养成本。饲料加工车间与青岛饲料研究所合作,研究制定配方及管理方式,日产饲料5000公斤,逐步形成“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
农机被称为“农田战车”,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村合作社拥有雷沃160型拖拉机、东方红704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无人机及配套农机等,为村民提供耕、种、管、收等全程社会化服务,年经营收入40余万元,为村集体增收10余万元。
解读富泉村的致富密码,首推多元化的产业布局。近年来,该村创新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以“农业兴村、工业富村、商业活村”为发展主线,通过发展多元化产业,构建了覆盖种植加工销售、从传统农业到高附加值产业的全链条产业体系,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致富之路。
从丹参田到劳保鞋厂,从石磨车间到标准养殖场,每处产业都凝聚着创业者的汗水与智慧。如今的富泉村,各种产业齐头并进,三产融合村社共赢,村民富裕村庄焕新,乡村振兴的“富泉样本”将梦想照进现实。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梁作金 通讯员 邵明升 徐小惠
来源:无线临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