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白酒圈里有个挺实在的变化:茅台最新市场价掉到1770了。要是搁前两年,散瓶茅台能卖到3000,原箱的敢飙到3400,那些囤了货的人,现在心里估计跟被泼了盆凉水似的。但你要是觉得这只是茅台一个牌子的事儿,那可就想浅了——它其实是整个白酒行业从“炒概念”往“拼
最近白酒圈里有个挺实在的变化:茅台最新市场价掉到1770了。要是搁前两年,散瓶茅台能卖到3000,原箱的敢飙到3400,那些囤了货的人,现在心里估计跟被泼了盆凉水似的。但你要是觉得这只是茅台一个牌子的事儿,那可就想浅了——它其实是整个白酒行业从“炒概念”往“拼真章”转型的一个缩影。
咱先把这价格的来龙去脉唠明白。过去茅台那叫一个“硬气”,送礼、商务饭局要是没它,都觉得差点排面。市场上供不上求,价格就跟坐了火箭似的往上窜。可现在你去线下烟酒店或者靠谱的线上渠道瞧瞧,1770这个数就明明白白摆在那儿,这不是谁在那儿瞎炒作,是真金白银的市场交易价。这说明啥?之前被吹起来的泡沫,正在一点点被挤出去,市场开始朝着“买酒是为了喝酒,不是为了炒酒”的方向往回找补了。
为啥会有这变化呢?咱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说。
首先是喝酒的场景不一样了。以前谈个生意,桌子上没瓶茅台,好像都对不起人家。现在不一样了,大家开会聊合作,更在乎把事儿聊透、把合作谈成,没必要非拿一瓶酒的牌子撑场面。再看普通人自己喝酒,也理性多了,不是说喝茅台就多有面子,适合自己口味、性价比高的酒那么多,干嘛非盯着一个牌子死磕?你看现在不少人喝汾酒、喝剑南春,甚至试试新兴的小众品牌,喝的是滋味,不是牌子的“虚头巴脑”。
再说说行业里的竞争。这几年茅台不再是一家独大了。汾酒把青花系列做得风生水起,剑南春在商务市场也抢回不少份额,还有些新品牌靠着“小众香型”“年轻定位”在市场里杀出条路子。消费者可选的酒越来越多,茅台那层“只有我最稀缺”的光环,自然就没以前那么亮了。就跟买手机似的,以前大家就认某果,现在华子、蓝绿厂都起来了,选择多了,某果的溢价自然就下来了,一个道理。
还有个关键的,是政策在背后“掌舵”。国家一直强调要反对过度炒作,倡导理性消费。白酒行业不能老靠着“炒价格”过日子,得回归到“把酒做好、把服务做细”的正道上来。茅台作为行业的“老大哥”,它的价格变化其实是给整个行业递了个话:踏实做产品,才能走得长远;靠炒作博眼球,那是走夜路吹口哨——自欺欺人。
这事儿对经销商和投资者的影响也挺直接。那些手里压了不少货的经销商,现在得好好琢磨琢磨了:是继续扛着等行情,还是赶紧把库存盘活,转向更贴近现在消费者需求的玩法?投资者也得重新掂量掂量白酒板块,别再抱着“茅台永远涨”的老黄历不放,市场变了,投资的逻辑也得跟着变。
但换个角度看,这未必是坏事。对咱们普通消费者来说,茅台价格下来了,说不定以后能以更合理的价格买到,这不是挺好吗?就跟当年房价调控,刚需买房的人终于看到点希望了似的。对整个白酒行业来说,泡沫挤掉了,大家才能静下心来搞研发、提升酒的品质、优化消费服务。你想啊,以前大家都盯着“怎么把价格炒上去”,谁还愿意花心思在酿酒工艺、口感创新上?现在不一样了,得拼谁的酒更对味儿、谁的服务更贴心,这其实是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
咱再看看政策的导向,国家现在鼓励消费升级,但这种升级是建立在“理性、品质”的基础上的。就像前阵子提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在白酒行业里,就是要让那些真正有品质、有服务的企业活得更好,让那些靠炒作的企业慢慢被市场淘汰。茅台的价格回归,其实是在给整个行业敲警钟,也是一个新的开始——行业得从“拼牌子、炒概念”转向“拼品质、拼服务”了。
所以啊,茅台从“神坛”上下来,不是它不行了,而是行业在变,市场在变,消费者也在变。这种变化带来的,是整个白酒行业的“理性春天”。你觉得呢?茅台这次的价格调整,是短期的波动,还是行业长期转型的信号?不妨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咱们一起琢磨琢磨白酒行业的未来会往哪儿走。
最后想说句实在的,不管行业怎么变,咱们消费者心里得有杆秤:喝酒喝的是滋味、是氛围,不是牌子的“噱头”。而对企业来说,把酒的品质做扎实、把消费服务做贴心,才是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的硬道理。这也是国家一直倡导的“实体经济做实做优”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回归到“做好产品、服务消费者”的本质,行业才能走得更稳、更远,咱们老百姓也才能喝到更多实惠又好喝的酒,这才是真真切切的“行业春天”和“消费福气”。
来源:丁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