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分至,昼夜均,寒暑平。在全国科普月深入推进之际,为弘扬科学精神、传播乳品文化及食品安全知识,9月23日下午,由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联合天津市滨海新区科协、中新友好图书馆、天津经开区蓝天救援队、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滨海外国语学校小学二部主办了“节气乳食与食品
秋分至,昼夜均,寒暑平。在全国科普月深入推进之际,为弘扬科学精神、传播乳品文化及食品安全知识,9月23日下午,由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联合天津市滨海新区科协、中新友好图书馆、天津经开区蓝天救援队、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滨海外国语学校小学二部主办了“节气乳食与食品安全”主题的科普活动。活动以秋分节气为契机,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为青少年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盛宴。
科学与文化交融,揭开秋分背后的健康密码。活动伊始,来自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研究生、经开区蓝天救援队志愿者陈阳以生动有趣的语言,为青少年讲解了秋分节气的天文意义、物候特征及其与农事、饮食的紧密联系。通过“秋分收稻”、“秋分种麦”等农谚,小朋友们了解到秋分不仅是收获的季节,更是食品安全风险高发期。主讲人陈阳结合实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秋季食材易变质的原因,并重点介绍了“食品安全五要点”,引导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在“微生物的是‘敌’还是‘友’”环节,天津科技大学国家级人才领衔的生物海洋团队成员丁昌玲博士和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制药工程本科生党支部书记、天津经开区蓝天救援队科普部核心骨干赵华民通过迷你显微镜展示了洋葱表皮细胞的形态,还通过图片等形式向青少年讲解了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形态和相关知识。青少年不仅认识到有害微生物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健康的威胁,也了解到乳酸菌、酵母等有益微生物在食品发酵中的重要作用。尤其在与秋分“润燥”主题紧密相关的乳品文化科普环节,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生物与医药研究生第三党支部书记、天津市滨海新区科普大使、天津经开区蓝天救援队科普部副部长田凯还讲解了不同节气下乳品营养适配性以及乳制品承载的深厚民族文化,特别分享了草原民族将一些发酵乳制品融入祭祀和节庆,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还讲解了牛奶、酸奶的营养价值及食用误区,帮助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乳品消费观念。
动手实验,见证蛋白质的“紫色告白”、“双缩脲法检测乳品蛋白质”手工实验环节极大地激发了青少年们的兴趣,在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应用微生物教工党支部书记、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刘逸寒教授的指导下,小朋友们化身“蛋白侦探”,使用氢氧化钠与硫酸铜试剂,逐步操作、仔细观察,当蛋白质样本逐渐显现出紫色时,现场响起阵阵惊叹。这一现象不仅验证了乳品中蛋白质的存在,更让青少年直观感受到科学实验的魅力。“就像蛋白质隐藏在乳品中,需要特定的试剂才能‘显形’,生活中许多重要的东西——比如知识、品德、友谊,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真实存在并影响着我们。只有通过主动尝试、用心探索,才能解锁隐藏的‘惊喜’。”主讲人刘逸寒教授这一生动的比喻引发了青少年们对科学、对生活的双重思考。
科普赋能成长,健康中国少年先行。本次活动是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全国科普月实践之一,通过节气文化与食品安全的融合科普,不仅增强了青少年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更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的双重兴趣。孩子们在互动中学习、在实验中感悟、在思考中成长,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科教育人”。
未来,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将持续联合中小学、社区、图书馆等多方力量,开展更多贴近生活、富有深度的科普活动,为培养具备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少年贡献力量。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