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2700亿!全球最贵机器人公司诞生,中国供应链藏着关键密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4 12:40 1

摘要:9月中旬,全球科技圈被一则融资消息引爆:成立仅3年的美国人形机器人公司Figure完成10亿美元C轮融资,投后估值飙升至39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700亿元),直接刷新全球人形机器人企业估值纪录。从成立初期每月烧钱100万美元的艰难起步,到如今吸引英伟达

9月中旬,全球科技圈被一则融资消息引爆:成立仅3年的美国人形机器人公司Figure完成10亿美元C轮融资,投后估值飙升至39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700亿元),直接刷新全球人形机器人企业估值纪录。从成立初期每月烧钱100万美元的艰难起步,到如今吸引英伟达、英特尔、微软等巨头扎堆投资,Figure的崛起堪称行业传奇。而在这场估值狂欢背后,不少人抛出疑问:中国供应链是否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答案藏在产业链的细节里。

先搞懂:Figure凭啥撑起2700亿估值?

能成为全球“最贵”人形机器人公司,Figure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技术突破与商业化潜力的双重支撑上,这也是资本愿意重金押注的根本原因。

技术上实现“自主学习”突破。与多数依赖指令执行的同行不同,Figure在2025年2月推出自研AI模型Helix,这是首个“双系统”视觉-语言-行动模型,能实现机器人上半身的高频灵巧控制。更关键的是,该模型让机器人摆脱了传统数据训练的局限,通过观察人类视频就能快速掌握技能,比如仅用10小时示范就学会煮咖啡、在宝马工厂完成零件安装等复杂操作,效率远超行业常规水平。

商业化路径清晰且落地加速。Figure没有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已明确家庭服务、商业场景、工业辅助三大落地方向,还创新性地采用“劳动力服务”模式——不直接卖机器人,而是按机器人完成的工作量收费,精准切入全球40万亿美元的体力劳动市场。目前其工厂年产能已达1.2万台,成本较上一代下降93%,计划2026年前实现规模化量产,商业化前景看得见摸得着。

巨头生态加持形成护城河。从2024年微软、英伟达联合注资,到此次C轮英特尔、高通等20余家机构跟投,Figure已绑定全球顶尖的算力、软件与渠道资源。这种生态协同不仅解决了技术迭代所需的资源支撑,更打开了估值的想象空间。

中国供应链:没直接站台,却在“幕后”发力

Figure的公开信息中虽未直接提及中国合作伙伴,但从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部件构成与产业分工来看,中国企业早已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其发展离不开中国供应链的隐性支撑。

核心部件突破帮全行业“降本增效”。人形机器人的灵活度关键在关节与减速器,这两大部件占成本的30%以上,曾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9月20日,国华(青岛)智能发布全栈自研核心部件,其中智能谐波旋转关节重复定位精度达±5弧秒,扭矩比行业产品提升15%;高精度直线关节推力峰值达9800N,功率密度提升30%,还将关节模组价格压至999元起,较进口产品降低40%以上。虽然这些产品未直接供应Figure,但中国企业打破技术垄断后,推动全球核心部件价格下行、性能升级,Figure自然能享受到产业红利。

产业链配套能力提供“基础支撑”。人形机器人量产需要成熟的精密制造体系,而中国在PCB、传感器等中上游环节已形成优势。比如Figure依赖的高算力主控板,其核心PCB基材国内企业生益科技已实现量产;用于环境感知的激光雷达,禾赛科技等中国厂商的产品在精度与成本上具备全球竞争力。更重要的是,中国供应链“从样品到量产3个月内交付”的快速响应能力,能适配机器人技术迭代期的灵活需求,这是很多国家难以比拟的。有数据显示,全球人形机器人原型机的中低端部件中,60%以上来自中国供应链。

差距与机会:中国供应链的“突围点”在哪?

尽管中国供应链已深度参与,但也要清醒看到,在高端领域仍有差距,而这些差距恰恰是未来的机会所在。

先看差距:高端市场仍被“卡脖子”。Figure的Helix模型需配套高端算力芯片,目前仍依赖英伟达;其机器人的高精度力矩传感器,核心技术掌握在瑞士、日本企业手中。中国供应链在高端芯片、特种材料等领域仍需突破,比如谐波减速器虽实现自主化,但在寿命与稳定性上,与日本哈默纳科等巨头仍有差距。

再看机会:三大优势已显现。一是成本控制能力,国华智能等企业的部件价格优势能加速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普及;二是场景适配能力,中国作为最大制造业与服务业市场,能快速根据场景优化部件设计;三是生态协同优势,国内已形成从部件到整机的完整产业链,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等平台整合了百余家企业资源,协同效率突出。从企业动作看,国华智能已与百余家客户合作,产品经过多场景验证;宇树科技推出9.9万元消费级机器人,成本仅为特斯拉同类产品的50%,反过来带动供应链升级。

最后说句实在话:狂欢背后的冷思考

Figure的2700亿估值,本质是资本对人形机器人产业未来的投票,而中国供应链在这场浪潮中,既不是“旁观者”,也尚未成为“主导者”,更像是关键的“参与者”与“受益者”。

中国供应链的优势在制造能力与成本控制,这为全球产业规模化提供了基础;但短板在高端技术突破,这决定了我们目前还处于产业链中上游。随着国内1870亿元产业基金的加持,以及谐波减速器等部件国产化率超70%的突破,中国供应链正从“配套者”向“引领者”转型。

Figure的崛起对中国企业是启示:技术创新是估值核心,但供应链成熟度决定技术落地速度。毕竟,再先进的机器人设计,最终也需要靠谱的供应链来实现量产。

你觉得中国供应链能在未来3年内拿下人形机器人高端部件主导权吗?Figure量产后会主动牵手中国供应商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社保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