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762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老刘是个普通的退休工人,年轻时身体结实,干活从不惜力。可谁也没想到,60岁出头的他突然被查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HIV)。
起初家人怎么都不信——“他从不乱来,怎么会得这种病?”其实,艾滋病并不是“特定人群”的专属,任何人一旦暴露在高风险性行为或血液传播环境中,都可能中招。
但更让人担心的是,像老刘这样确诊晚、治疗慢的人,病情一旦恶化,往往不是死于艾滋病本身,而是被各种并发症拖垮生命。
医生叹气说:“真正要命的,不是病毒本身,而是它打开了‘死亡之门’。”
那到底,艾滋病到最后,是怎么一步步走向死亡的?
很多人对艾滋病的理解还停留在“传染性强”、“无法治愈”这类印象。但其实,HIV并不会直接杀人,它的致命之处在于——摧毁人的免疫系统。
病毒会攻击人体的CD4+T淋巴细胞,这是免疫系统的“指挥官”。一旦CD4数量持续下降,身体基本就没有抵抗力了。
医生形象地说:“就像城墙被拆了,敌人随便进。”这时候,哪怕是普通人轻松扛过的感冒、拉肚子,在艾滋病患者身上都可能变成致命打击。
尤其在病毒进入“艾滋病期”后,CD4降到200以下,身体几乎等于“裸奔”,各种并发症接踵而至。
根据国家疾控中心数据,结核病是艾滋病人中最主要的机会性感染。因为结核杆菌最爱找免疫差的人下手。
原本能自愈的肺结核,一旦遇上免疫低下的艾滋病患者,就会迅速恶化,引发肺出血、呼吸衰竭等严重后果。
医生说:“很多艾滋病人最后是被肺结核拖垮的。”
免疫系统一旦崩塌,连常见的白色念珠菌、隐球菌、曲霉菌都能趁虚而入。
其中,隐球菌脑膜炎是一种高致死率的脑部感染,起病隐匿但发展极快,常常在短时间内造成意识障碍、昏迷甚至死亡。
这类真菌感染常常让医生束手无策,尤其是在农村或基层医院,发现晚、治疗难,死亡率极高。
恶性肿瘤:病毒打开“癌症之门”很多人不知道,艾滋病患者也更容易得肿瘤。
这是因为免疫系统瘫痪后,人体对异常细胞的“巡逻队”也没了。卡波西肉瘤、非霍奇金淋巴瘤、宫颈癌等都可能找上门。
这类癌症发展迅速,常常在短时间内转移、恶化,成为压垮患者的最后一根稻草。
巨细胞病毒、弓形虫等“冷门杀手”免疫系统崩盘后,很多平时对普通人几乎无害的微生物,也能变成“死神”。
比如巨细胞病毒感染,可导致失明、肺炎、脑炎;弓形虫病则可能引起脑膜炎、癫痫样发作。这些并发症隐蔽又迅速,常常导致猝死。
很多人以为得了艾滋病就等于“判了死刑”,其实这种观念已经严重过时。
国家卫健委早在2020年就明确指出:通过规范抗病毒治疗,艾滋病患者可以像糖尿病、高血压一样,长期带病生存,甚至活到老年。
关键是要尽早发现、尽早治疗。
如今,国家提供免费的抗病毒药物,治疗覆盖面不断扩大,很多患者在规范治疗下,病毒载量可以被压到“检测不到”,几乎不具传染性。
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多患者因为羞于就诊或缺乏知识,往往等到身体已经出现严重症状,才被动确诊,此时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虽然艾滋病现在可控不可治,但预防依然是最有效的手段。
· 规范性行为:全程使用安全套,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预防方式。
· 避免共用针具:尤其是纹身、打耳洞等场所,一定选择正规机构。
· 定期检测:高风险人群应每年做一次HIV检测,早发现早治疗。
此外,国家也在推广暴露前预防(PrEP)和暴露后预防(PEP)药物,对有高风险行为的人群是一种有效保护。
艾滋病并非遥不可及,它可能就潜伏在你我身边。但它也不是无药可救的“绝症”。
真正让人走向死亡的,不是病毒,而是对疾病的无知与忽视。
如果你或身边人出现持续发热、反复肺部感染、体重骤减等异常症状,不要讳疾忌医,及时检测,才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
别等到并发症敲门,才后悔当初没早点查。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手册》,2023年版
[2] 中华医学会《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指南(2021年版)》
[3] 中国疾控中心艾防中心发布数据,2024年3月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医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