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瑞幸咖啡最新推出的“甜心阿克苏”苹果拿铁,在秋日饮品市场上掀起了一场超越饮品本身的风暴。这次引发争议的不是咖啡口味,而是印在杯套和包装上的一系列诗意文案。
一杯咖啡杯上的文字,折射出这个时代的性别敏感与文化裂痕。
瑞幸咖啡最新推出的“甜心阿克苏”苹果拿铁,在秋日饮品市场上掀起了一场超越饮品本身的风暴。这次引发争议的不是咖啡口味,而是印在杯套和包装上的一系列诗意文案。
文案中描绘道:“世界上有超过7500种苹果,可她好像还是所有水果中最没有性格的那一个。”接着是“一年又一年,她乖乖结果”、“爱护她,是天山的责任”等表达。
这些文字本意是赞美阿克苏苹果的清甜特质,却意外地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两极反应。
部分网友认为,将苹果称为“她”并赋予“最没有性格”、“乖乖结果”等特性,暗示了女性应温顺、被动的刻板印象。这种批评声音在社交平台迅速传播,有网友直言这是“娇妻文学”,体现了对女性的凝视和弱化。
争议的焦点首先集中在代词选择上。苹果作为无生命物体,传统上使用“它”指代,而瑞幸文案却选择了“她”。这一选择在当下性别意识觉醒的文化语境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只要有地心引力,她就会落地”这样的句子,被批评者认为这是在描述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暗示女性缺乏主动性和自主能力。
这些批评并非孤立存在。近期,施华蔻因在产品包装上使用“处女发质”一词而公开道歉。
这些案例共同构成了一幅品牌营销与性别意识碰撞的图景。
在“她经济”市场规模突破十万亿元的今天,女性消费力已成为市场的重要驱动力。然而令人困惑的是,众多以女性为目标客群的品牌,一边依赖女性消费者创造收益,一边却在广告中固化刻板印象,甚至公然物化女性。
辩护方的声音
争议的另一方,则为瑞幸文案的诗意和美感触动。这部分消费者认为,将苹果称为“她”是一种常见的拟人化修辞手法,在文学传统中有着悠久历史。支持者指出,船舶、国家等无生命物体常被赋予女性代词,这并不必然带有性别歧视意味。
有网友在评论区直言:“真不知道是咋想的,正常的比喻也能挑刺”。这种观点代表了一部分人对争议的看法——他们认为批评者过于敏感,进行了“过度解读”。
从审美角度看,瑞幸这组文案确实营造了一种温柔、依赖自然的意境。“甜心阿克苏,意料之中的甜”这样的表达,将产品与地域特色巧妙连接,创造了情感共鸣点。
还有消费者提到,瑞幸此前与《长安的荔枝》联名的杯套文案曾获得一致好评。那组文案中,“一颗新鲜荔枝,曾跑瘦数十匹快马,醉倒过一个盛唐”的表达,被赞誉为将历史厚重感与产品特色完美结合。
品牌营销的时代挑战
瑞幸此次的文案争议,折射出当代品牌营销面临的共同挑战。随着社会性别意识觉醒,过去被视为正常的表达方式,今天可能引发强烈反弹。文化共识和道德底线在不断演进,昨天的“安全区”可能成为今天的“雷区”。
有营销专家指出,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单一代词的使用,而在于整体叙事中透露的性别观念。当文案将女性特质与“被动”、“乖巧”等概念反复关联时,确实容易触发当代年轻消费者的敏感神经。
这类争议还揭示了品牌与消费者关系的变化。在社交媒体时代,文案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对话。品牌需要具备“共情力”,提前感知不同群体可能产生的多元解读。
寻找包容与创意的平衡点
面对这样的营销困境,完全规避拟人化手法可能使文案失去个性与温度,而忽视性别敏感又可能引发舆论反弹。
解决方案可能在于更包容的创作视角。一些消费者已经自发尝试改写瑞幸的文案。在他们笔下,苹果不再是“没有性格”和“乖乖结果”,而是“选择扎根天山,甜得理直气壮”。这种改写尝试展示了如何在不失诗意的前提下,避免强化刻板印象。
多元化的审核视角也成为行业的潜在需求。在文案定稿前,引入不同背景的读者进行评估,可以帮助品牌发现潜在盲点。这种流程既能保护品牌价值,又能体现对多样性的尊重。
值得注意的是,瑞幸此前成功的文案案例显示,优秀营销完全可以在尊重与创意之间找到平衡。如瑞幸与褚橙联名时写的:“偏偏它来得最晚。橙是远客。这一路,它和云南的四季都打过照面”。这类文案获得了广泛好评,证明产品特色不一定需要通过性别化表达来凸显。
只有当品牌真正理解不同消费者群体的敏感点,才能跨越争议的漩涡,实现有效沟通。
来源:科技消费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