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天的热搜像被人硬生生扔进一盆冷水——不是谁官宣恋情,也不是哪个明星舞台翻车,而是一段街头视频:赵丽颖牵着一个小男孩过马路。
那天的热搜像被人硬生生扔进一盆冷水——不是谁官宣恋情,也不是哪个明星舞台翻车,而是一段街头视频:赵丽颖牵着一个小男孩过马路。
光线柔和得像滤镜,孩子脚步有点跳跃,她低头听他说话。
这画面如果是我拍到,大概率就是朋友圈配一句“今天风真舒服”,结果它却变成狗仔口中的“独家爆料”,被丢上网供陌生人分析孩子长相、性格,还有人猜他以后会不会进娱乐圈。
她没再忍。
9月19日,赵丽颖发了一条极少见的公开声明,不带任何客套或调侃:“不要把镜头对准未成年人。”
短短十个字,比她过去面对绯闻时那种佛系沉默更重,更直接,有种拍桌子的狠劲儿。
我能想象,那语气背后,是火山喷发前积累了很久的岩浆。
偷拍这事一直让我觉得荒唐,它既不算新闻,又没半点道德支撑,却能堂而皇之地卖给观众赚钱。
有些网友昨天骂媒体“不尊重隐私”,今天就迫不及待地点开类似视频,就像嘴里喊着减肥手里夹薯条——自我打脸式消费,在娱乐圈已经习惯成自然,你甚至可以预告下一位中招的人选。
其实她儿子早在商场、电梯口、学校门外、公园草坪多次遭遇跟拍,只不过之前她选择沉默,大概是权衡后觉得不值得制造更多关注。
这一次不同,视频距离太近,还正面拍到了孩子,再加上多年累积的压抑,一下子撞到临界点。
你试试把自己放进去——一个母亲走在街上,被陌生人的镜头盯着自己的六岁娃,那感觉比演戏时灯光怼脸还刺眼刺心。
这种站出来划线,其实是在设定舆论边界。
如果你总是不吭声,人们会默认你的容忍度无限高,于是越界行为越来越频繁。
一旦明确告诉大家,这块地不能踩,就是在替其他同行也立一道标杆。
不只是情绪宣泄,这里面还有法律和伦理双信号:提醒媒体,他们正在触碰儿童隐私红线;也提醒公众去重新思考,“肖像权”这四个字到底值几分分量。
但现实往往无情,即便这样表态,也很难完全阻止未来发生同类事件,因为利益链牢固得很。
有狗仔靠这些照片吃饭,有平台要用它们做流量入口。
在这样的环境里,如果行业规则不改,仅凭个人呼吁挡不了潮水。
而且,总有人搬出“公众人物必须接受家庭生活曝光”的理论来合理化偷拍,美其名曰粉丝关心。
我只想问,把别人的孩子当八卦素材,这叫关心?
如果真喜欢偶像,就不会逼他们为了保护孩子连安全感都舍弃去躲闪镜头吧?
网络上的反应倒挺一致,多数留言支持赵丽颖,“明星可以承受曝光,但孩子不能”。
这样的共识珍贵,因为至少说明还有人愿意维护公共秩序里的温柔部分。
不管平时我们嗜瓜如命,一旦涉及儿童,都该收起猎奇心,这是文明社会最基础的人性防护罩。
如果这一层都撕掉,我们离信息泥潭只差一步,到时候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张未经允许传播的照片主角。
中国娱乐圈关于明星子女保护的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民法典》明明写了未成年人肖像权受法律保护,可新媒体让信息获取几乎零成本,再加监管滞后,就形成一种诡异局面:大家嘴上认同法律精神,身体却老实地点开那些带娃的视频。
这是一种集体性的认知错位,所以才不断冒出类似冲突,从杨幂刘恺威女儿,到邓超孙俪一家,再到如今赵丽颖,每次都是短暂沸腾,然后归于无解状态。
这里还藏着另一个经常被忽略的维度,就是女性身份转换带来的额外压力。
作为演员,她面对的是角色塑造与职业评价;作为母亲,她面对的是生命脆弱期里的所有细节担忧。
当两个身份交织,她不得不同时抵挡来自荧幕内外的不请自来的目光。
这比影视剧里的“大女主逆袭”复杂多了,因为现实没有编剧帮你安排翻盘,全靠自己摸爬滚打守住阵地。
在这种情况下,这份声明不仅仅是一句请求,更是一封战书,对抗的不只是几个举摄像机的人,还有整个围绕流量运转的大机器。
体育圈也有类似故事,比如某位足球国脚退役刚回社区散步,被球迷拍拍上传社交平台配文“传奇生活好幸福”。
评论区马上歪楼讨论他女儿穿什么衣服、长得是否随爸爸……运动员也是公众人物,他们习惯赛场聚光灯,却无法适应私人空间被肆意窥探。
从篮球巨星科比拒绝记者进入产房,到网球选手小威廉姆斯刻意隐藏宝宝照片,其实跨领域都是一样逻辑——成年人的世界刀枪剑戟,可以硬扛,但小孩就是另一套规则,不该拿来消遣谈资。
所以,当晚城市灯亮起来,小男孩握紧妈妈手走过斑马线,他不知道远处有人举起镜头。
他只知道妈妈低声问他饿不饿,要不要先去吃饭。
本该安静消散在人潮的一幕,被拉进热搜池塘搅动。
我希望,下次看到这样的画面,我们不用通过偷拍认识它,而是真正留给他们属于自己的黄昏和平凡瞬间。
毕竟,在成人世界没有圣诞老人,可至少还能保留一点纯净,让那些还没长大的孩子相信街角只有风,没有闪光灯。
来源:胡胡娱乐星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