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上刷到雷军的微博,差点以为看错了——这位手握小米帝国的大佬,竟然说自己"压力巨大",还把造车和造芯比作"同时供家里两个孩子上大学",甚至感慨"当时哪来这么大的勇气"[__LINK_ICON]。底下评论区立马吵翻了,有人说"这凡尔赛味都飘出屏幕了",也有人觉得
早上刷到雷军的微博,差点以为看错了——这位手握小米帝国的大佬,竟然说自己"压力巨大",还把造车和造芯比作"同时供家里两个孩子上大学",甚至感慨"当时哪来这么大的勇气"[__LINK_ICON]。底下评论区立马吵翻了,有人说"这凡尔赛味都飘出屏幕了",也有人觉得"大佬的压力咱们普通人真不懂"。
先说说这话里的"家底"到底是啥概念。雷军说"把小米前十年攒下的家底全押上了",这话可不是随口说说。2021年他同时拍板造车和重启造芯,这俩都是出了名的"吞金兽"。就拿造车来说,雷军之前在跨年直播里澄清过,可不是外界传的100亿那么简单,光研发就花了130多亿,加上工厂建设、一万多人的工资,到2024年底已经砸进去300亿左右了[__LINK_ICON]。造芯更不用说,小米的玄戒芯片用了台积电3nm工艺,从研发到量产,每一步都是真金白银堆出来的,2024年三季度单季度研发投入就高达60亿,全年更是超过240亿。
再看这"两个孩子"的比喻,其实挺形象的。造车要跟特斯拉、比亚迪这些巨头掰手腕,小米SU7刚上市时还经历过每辆车亏损3.7万的阶段;造芯则要面对高通、联发科的技术壁垒,之前小米自研芯片停过一次,重启之后等于从零开始爬坡。这俩项目没有一个是三五年能看到回报的,就像供孩子上大学,不光要持续花钱,还得熬年头、担风险,万一哪个环节掉链子,前期投入可能就打水漂了。换做任何一个企业掌舵人,面对这种"双重押注",恐怕都得睡不着觉。
但为啥有人觉得是凡尔赛呢?这也不奇怪。毕竟在普通人眼里,"能押上家底"本身就是一种实力的体现。就像当年马云说"对钱不感兴趣",不是普通人能说的话一样,雷军能拿出几百亿砸向两个硬核领域,这份底气已经超出了绝大多数人的想象。而且现在小米汽车的成绩不算差,SU7累计交付超30万辆,YU7 SUV首发订单就破了28.9万,刷新了行业纪录,这时候说"压力大",难免让人觉得"得了便宜还卖乖"。
不过了解雷军过往的人都知道,他还真不是爱炫耀的人,反而好几次因为被断章取义闹过笑话。之前就有媒体把他说的"轮毂设计难"掐头去尾,变成"造车最难的是做轮毂",最后还是小米公关负责人出来澄清是"断章取义",人家其实是想表达汽车设计每个细节都要千锤百炼。甚至雷军自己都调侃过,"现在不管我说什么,大家都会说凡尔赛",这话里多少有点无奈。
更关键的是,这俩"孩子"还没真正"毕业"。虽然现在有了些成绩,但造车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辅助驾驶、电池技术每天都在更新;造芯领域更是技术迭代快如闪电,3nm刚量产,2nm的研发已经提上日程。小米2025年还要把研发预算提到300亿,后续投入只会越来越大[__LINK_ICON]。这种持续烧钱还看不到终点的状态,换成谁都得有压力,只不过普通人的压力是柴米油盐,大佬的压力是几百亿投入的成败和上万员工的饭碗。
还有个细节值得注意,雷军说这话的时候,距离他的年度演讲只剩一天了,演讲主题是《改变》,要揭秘玄戒芯片和小米汽车背后的故事。有人说这是预热营销,故意卖惨博同情,但换个角度想,这或许也是他真实心境的流露。毕竟从金山到小米,从手机到汽车,雷军每次跨界都是"all in"的姿态,这种孤注一掷的选择里,本身就藏着常人难以理解的压力。
其实纠结"是不是凡尔赛"没啥意义,关键是得看懂这话背后的逻辑。对雷军来说,这份压力是真的——那是对巨额投入的敬畏,对技术突破的渴望,也是对企业未来的担当。但对普通人来说,这种"压力"确实离我们太远,听起来难免有落差感。就像普通人愁孩子学费,富豪愁跨国公司运营,烦恼本质都是压力,但量级完全不同。
所以啊,雷军可能真没凡尔赛,只是站在他的位置上,说出了最真实的感受。毕竟"供两个读顶级名校的孩子",不管是谁,都得捏把汗不是?至于这份压力到底有多沉,或许等明天他的年度演讲,我们能看得更清楚。
来源:感性老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