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区晨练的广场上,王大妈手里提着一碗热腾腾的汤,招呼着邻居姐妹来尝:“据说这个炖汤特别补气,还能防老年病!”姐妹们围拢一看,竟是“胎盘炖汤”——近来被部分人追捧为“滋补圣品”的特殊食材。一时间,现场有人好奇,有人嗤之以鼻:“这东西真能养生补身?不会有啥风险吧
在小区晨练的广场上,王大妈手里提着一碗热腾腾的汤,招呼着邻居姐妹来尝:“据说这个炖汤特别补气,还能防老年病!”姐妹们围拢一看,竟是“胎盘炖汤”——近来被部分人追捧为“滋补圣品”的特殊食材。一时间,现场有人好奇,有人嗤之以鼻:“这东西真能养生补身?不会有啥风险吧?”王大妈一笑:“网络都说能‘延年益寿’呢,越吃越健康!”但她万万没想到,身旁的李阿姨小声提醒:“你可别被忽悠了,这玩意跟医院出来的‘医疗废物’没两样,专家都说有风险!”到底“胎盘入菜”是长寿偏方,还是健康隐患?坊间的热议,究竟有多少科学根据?孕胎后遗弃的“医疗废物”,真的能成为餐桌上的保健佳品吗?
带着疑问,让我们一探究竟:那些被认为“跟肿瘤一样”的胎盘,为何一度风靡养生圈?常见的说法是否真的可靠?长期食用会带来哪些不容忽视的健康风险?今天,我们就用真实案例和权威数据,来拆解那些看似“补品”的饮食误区。
不少人对“胎盘炖汤”充满好奇,甚至将其奉为补气养血的“上等食材”。民间传言它“能抗衰老、预防肿瘤”,更有行业广告宣传其富含蛋白质、铁、激素等多种营养素。但这些说法靠谱吗?
首先,胎盘确实富含一定量的蛋白质和铁。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每100克新鲜胎盘的蛋白质含量约为25-30克,铁含量在10-12毫克左右。这些数据表明,它表面上似乎确有“滋补”价值。
然而,与猪肝、瘦肉等传统高蛋白、高铁食物相比,胎盘的营养优势并不明显,且存在更大的健康隐患。胎盘作为母体与胎儿之间进行代谢和排毒的“中转站”,会积聚孕期母体和胎儿的代谢产物、药物残留、重金属、病毒和病原微生物。这和临床上被严格管理、当作“医疗废物”处理的道理一样。正如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专家李萍萍所言:“胎盘摄入体内,感染病毒、导致过敏和激素紊乱等风险不可小觑。”
不仅如此,所谓“胎盘抗癌、抗老”的功效缺乏权威循证医学支持。早在《中国药典2015版》中,人胎盘制成片剂的适应症仅限于极少数特殊临床使用,用于一般人群“进补”并无科学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华医学会明确指出,未规范处理的人体胎盘,食用后感染乙肝、艾滋、梅毒等传染病的几率显著增加。2018年欧洲临床传染病杂志一项多中心回顾性分析显示,胎盘食用者病毒性感染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17.6%。
有些人羞于启齿,却在朋友介绍下悄悄购买“胎盘补品”。可事实是,错误的“进补”,往往带来隐形健康风险。
病原体残留,感染风险高企
未经过严格消毒杀菌处理的胎盘,易携带细菌、病毒等致病因子。如乙肝、丙肝、艾滋等病毒,能穿胎道垂直传播;寄生虫感染更是屡见不鲜。一项社区回顾数据显示,食用胎盘相关肝炎暴发事件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12.3倍。
激素紊乱,影响内分泌系统
胎盘中含有雌激素、孕激素等多种激素物质。长期摄入可能引起身体内分泌紊乱,表现为月经失调、男性乳腺增生甚至甲状腺异常等。专家警告,特别是绝经期女性、慢性病患者,盲目食用反而引发健康负担。
过敏反应,个体风险不可控
胎盘蛋白为外源性大分子,易诱发过敏反应。有研究提示,部分人群食用后1-2小时内即出现呼吸困难、皮肤瘙痒、水肿等过敏症状,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心理安慰剂”效应,掩盖真正问题
有些人把胎盘奉为灵丹妙药,忽略了饮食均衡、适度运动等科学养生方法。长此以往,不仅不能延年益寿,反而让身体暗藏隐患,错失专业医疗干预的最佳时机。
面对传统偏方与现代科学的冲突,我们不妨理性看待“补品”。
均衡饮食取代偏食偏补
每日摄入丰富蔬果、蛋白质、全谷物和优质脂肪,如鸡蛋、瘦肉、鱼、豆制品等,既保证营养来源,又能有效防范缺铁性贫血、免疫力下降。
定期体检,身体问题早筛查早处理
中老年人尤其要关注肝功能、血糖、血脂等健康指标。一旦发现异常,及早寻求医生帮助,有针对性地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
养成安全卫生的饮食习惯,远离“新奇补品”陷阱
无论是胎盘、动物脏器,还是网络热炒的“奇特补品”,未经权威机构认证和管理,均不建议盲目尝试。与其冒险,不如脚踏实地吃好三餐、睡好觉、动起来。
医学共识强调:对于绝大多数健康人而言,科学作息和均衡营养,远比“猎奇补品”更能提升免疫力和健康水平。切不可被所谓“走捷径的补身传说”所迷惑。
和家人朋友聊聊你的健康观点,现在修正饮食习惯永远都不晚。切记,盲目信“补”,可能会为身体埋下不可预料的风险。如果你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疑问,请务必前往当地正规医院,接受专业医生的指导和检查——健康无小事,一定不能心存侥幸。
需要提醒,本文所述建议仅供一般健康科普参考,具体疗效因人而异。任何进补、调理措施都必须结合个人体质,由专业医务人员评估。千万不要自行食用来源不明的“补品”,以免得不偿失。
注: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世界卫生组织有关“人体组织食用”风险公报》
3.《2015年版中国药典》
4.《欧洲临床传染病杂志》2018年第11期
5. 李萍萍,医学微视专家资料,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6.《养生补品的真相与误区》人民日报健康版
7.《健康时报》2021年第4期
8.《社会传染病学杂志》2022年第8期
来源:科普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