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好,欢迎来到【熊玲谈心理】播客。今天我们要聊一个一旦想明白了,整个人生都会轻松不少的话题。
你不是被生活打败,而是被你自己的想法打败——深度解读埃利斯的心理学智慧
大家好,欢迎来到【熊玲谈心理】播客。今天我们要聊一个一旦想明白了,整个人生都会轻松不少的话题。
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上一次生气,是因为什么?
可能你会说:因为老板瞎指挥,因为另一半不理解你,因为孩子不听话,因为堵车迟到……
但是,埃利斯,这位心理学大师,会告诉你:真正让你困扰的,不是这些事情本身,而是你怎么看待这些事情。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鸡汤?别急,今天我们要把这碗“鸡汤”煮得既有肉又有骨头,甚至还加点辣,让你听完之后觉得:哎哟,这不仅有道理,还能马上用在生活里。
先来交代一下背景。阿尔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理性情绪疗法(REBT)的创始人。他提出的观点很简单:
不是事情本身决定你的情绪,而是你对事情的看法决定了你的情绪。
举个例子:
老板批评你,有人觉得“我被针对了”,于是气得睡不着;
有人却觉得“这正好能让我进步”,于是第二天精神抖擞。
同样一件事,两种不同解读,结果天差地别。
所以,问题不在“事情”,问题在“观点”。
这句话的威力在哪里呢?如果你真的理解了,你就会发现:
你不是人生的受害者,而是情绪的导演;
你可以“调频道”,让自己少受很多无谓的痛苦。
而这,几乎是所有人都需要的能力。
让我们先用几个小故事,感受一下这句话的力量。
1. 堵车的两种心态
你上班快迟到了,前面一辆车开得比蜗牛还慢。
版本A:你在车里狂骂,心跳加快,满脑子“我要完了”。
版本B:你打开播客,听几段相声,心想:“反正迟到也迟了,干脆利用这段时间学点东西。”
路还是那条路,车还是那辆车,但你的体验完全不同。
2. 失恋的两种结局
失恋了,有人觉得:“天塌了,我再也遇不到对的人。”于是消沉好几年。
但另一个人会想:“至少我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不合适早点分手是解脱。”
于是没多久,ta开始健身、旅行、结交新朋友,生活越来越精彩。
同样的失恋,不同的解读,就决定了你是走向崩溃,还是走向新生。
3. 考试失败的两种未来
学生小李考试不及格:
如果他说:“我太笨了,我永远不行。”那这次失败可能会毁掉他的一生。
如果他说:“说明我的方法有问题,我得换一种复习策略。”那这次失败反而成了他通往成功的门票。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科学家、企业家,小时候成绩并不好,但他们换了“解读方式”,反而成就了不凡的人生。
道理都懂,可为什么我们还是会被困扰?
埃利斯认为,人类天生会有一些非理性的信念。这些信念就像脑子里的“程序错误”,一旦运行,就容易制造情绪崩溃。
举几个常见的“坏信念”:
我必须得到所有人的认可。结果呢?有人不喜欢你,你就痛苦到怀疑人生。事情必须按照我的期待发生。
现实一旦不符合,你就愤怒、焦虑。如果我失败了,那我就是个废物。
一点挫折,就让你陷入自我否定。
这些信念一旦植入大脑,就像电脑中了病毒,哪怕现实没那么糟,你也会自动生成痛苦。
所以,困扰我们的,不是现实,而是我们自己脑子里的“想法病毒”。
说到这,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是不是太玄了?是不是心理学家在玩文字游戏?”
其实不是。心理学上有很多实验能证明:情绪取决于认知,而不是事情本身。
1.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估理论
心理学家拉扎勒斯提出:情绪=事件 × 认知评估。
比如,一条狗跑向你:
如果你觉得它要咬你,你会害怕;
如果你觉得它在撒娇,你会开心。
同样的狗,不同的解读,不同的情绪。
2.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启示
大家都听过这个实验:学生扮演狱警和囚犯,结果几天之内,狱警变得残酷,囚犯变得抑郁。
原因就是他们“相信”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产生了新的认知。
换句话说,事情本身就是个游戏,但观点让他们体验到了真实的痛苦和权力快感。
3. 安慰剂效应
很多临床试验中,病人吃的只是糖丸,但他们觉得自己在吃药,结果病真的好了。
这说明:观点有时候比现实更强大。
好,现在问题来了:如果困扰来自“想法”,那我们该怎么改?
埃利斯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工具:ABC理论。
A(Activating event)激发事件:发生了什么事,比如老板批评你。
B(Belief)信念/观点:你怎么解读,比如“我完蛋了,我是废物”。
C(Consequence)结果/情绪:你因此感到抑郁、愤怒。
要解决问题,不是去改变A(事件),因为事件往往不可控,而是去调整B(信念)。
比如,你可以把“我完蛋了”改成:“老板批评的是我的工作方式,不是我这个人。”
结果呢?C也会随之改变,你就不会陷入抑郁。
具体方法:
质疑想法:问自己——这想法有证据吗?是不是过度夸大了?替换语言:把“必须”改成“最好”,把“我完蛋了”改成“我遇到挑战了”。练习重构:把每件事都试着换个角度解读,比如失败是学习的机会。我们来点接地气的,把这套理论放进日常生活:
1. 职场
原想法:老板批评我=我没价值。
新想法:老板批评我=说明他还对我有期待。
结果:你少失眠几夜,多成长几个技能。
2. 婚姻
原想法:他没给我发早安短信=他不爱我了。
新想法:他可能在忙,或者觉得爱是行动,不是短信。
结果:避免无意义的争吵,关系更轻松。
3. 人际关系
原想法:朋友没点赞我的朋友圈=他不在乎我。
新想法:也许他刷朋友圈少,或者没看到。
结果:少了玻璃心,多了自在。
4. 自我认同
原想法:我失败了=我是失败者。
新想法:我失败了=我尝试了别人不敢尝试的事。
结果:继续前进,而不是原地躺平。
有时候,我们的想法甚至比事情本身还离谱。
举个例子:
你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我们需要进一步检查。”
现实上,这句话啥意思?——只是要再查查。
但你脑子里的想法可能是:“天啊,我是不是要得绝症了?是不是命不久矣了?我要不要提前立遗嘱?”
结果,身体没事,思想已经把你判了死刑。
这就是——生活可能只给你出了一道选择题,但你非要脑补成一场世界大战。
讲到这里,我们要再提升一个层次。
一个人怎么看待事情,不仅决定情绪,还决定了他的人生格局。
有人遇到困难,就觉得是灾难,于是被打倒;
有人遇到困难,就觉得是成长,于是被锻造。
历史上多少人,就是因为换了个观点,才走出了不一样的路。
比如,海伦·凯勒,如果她只盯着“我是盲聋人”,那她的人生就被困死了。
但她选择的观点是:“我仍然可以学习,可以创造价值。”于是她成了无数人的精神灯塔。
再比如乔布斯,他被自己创办的公司踢出去,如果他抱怨人生,那就结束了。但他换了个观点:“太好了,我又成了创业者。”于是才有了皮克斯,才有了苹果的辉煌回归。
所以,困扰我们的不是事情,而是我们怎么看待事情。观点,才是决定命运的终极力量。
今天我们聊了埃利斯的:
“人不是被事情困扰,而是被看待事情的观点困扰。”
事情只是外部的刺激;
观点才是内部的解释;
情绪和命运,往往取决于解释,而不是刺激。
那么,你要做的第一步行动是什么呢?
下次你被困扰时,停顿3秒,问自己:困扰我的,真的是事情本身吗?还是我的想法?如果我换个角度,会不会轻松很多?
把这个问题问到习惯,你会发现,很多痛苦根本不用经历。
好了,今天的就到这里。希望你听完之后,能把这句话真正用在生活里。
记住:生活不可能完美,但你的观点可以让生活更轻松。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分享,别忘了点赞、关注,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来源:健康科普小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