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文化科技融合创新迫切需要关键一跃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21 09:44 1

摘要:在实地调研中,VR沉浸式体验空间、数字文化大集、数字化电车等一系列重点项目,通过集中展示和体验,构建起一场虚实交织的数字文化幻境,展现出山东数字文化产业破局起势的昂扬之姿。

数字赋能,文化新生。

3月31日下午至4月1日,全省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大会在青岛召开。

在实地调研中,VR沉浸式体验空间、数字文化大集、数字化电车等一系列重点项目,通过集中展示和体验,构建起一场虚实交织的数字文化幻境,展现出山东数字文化产业破局起势的昂扬之姿。

大会上,山东数字文化集团正式成立;省科技厅发布未来三年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省工信厅部署培育一批国家级智算云服务试点和省级智算云服务中心,济南提出推动数字影音产业集群式发展……2025年,各单位部门和16市围绕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拿出一份重点任务清单,全省上下加“数”跑的身影,勾勒出山东数字文化产业未来可期的奋进之态。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大力推进文化数字化”谆谆嘱托,这是一次系统化改造重组,更是一次旗帜鲜明的宣示,迈出了山东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进发的重要一步。

度势:打开文化数字化新空间

强化“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强化“文化网络化”工作、“文化智能化”应用、“文化生活化”理念、“文化泛在化”发展,山东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文化是融合的灵魂,科技是融合的载体,二者全面融合的深度,决定着新文化市场拓展的广度,决定着一个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突破跃升的命脉。

用这样的思维,打开山东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画卷——

这是一次系统的“文化数字化”战略安排。

文化数字化是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前提。作为文化大省,山东拥有孔子、泰山等顶级文化IP,数字文化开发潜力巨大。

有这样一组让人欣慰的数字。通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山东编纂出版《儒典》1816册、两批《齐鲁文库》成果325册、《齐书》1096册……“山东文脉”工程正串起千载典籍的一纸一页,豪迈立起新时代的“文化泰山”。

近年来,山东深耕“文化数字化战略”,从出台《山东省文化数字化政策清单》到制定《山东省文化数字化行动计划》,一系列政策举措,以顶层设计筑牢四梁八柱,推动文化数字化破局起势,为文化强省建设注入强劲数字动能。

这是一场全面的“文化网络化”资源融通。

网络化是数字化的基本目标,没有实现这个目标,数字资源依旧会关在库里、锁在存储器中。

去年11月,齐鲁文化大模型一期全网公测,汇集数据超200亿条,基于这个强大底座,历史名人、文化典籍、文化遗产等六大类山东文化标识,有了全景式的呈现,文化资源利用效率得到了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提升。以一个模型赋能千行百业,用数字技术重构文化表达,齐鲁大地正在焕发新的光彩,让历史不再遥远,文化触手可及。

这是一次深度的“文化智能化”场景革新。

站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实现文化的智能化开发应用,是文化数字化的重点任务。

在山东,你可以走进“数字超然楼”,在光影交织的虚实空间里,触摸千年文脉的跃动与新生;或是动一动手指,点开齐鲁文化大模型构建的时空地图,就能与孔子论道。借助智能化装备设备,更多超乎想象的新场景新应用正纷至沓来,为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巨大现实可能。

这是一种生动的“文化生活化”体验升级。

我们处在一个大众的文化生活化时代,大众文化消费拥有无限潜力。当传统技艺“牵手”数字化,文物、非遗“潮”起来,不仅开拓了多元市场,也带动淄博琉璃等“山东手造”进入千家万户。

消费者“出题”,供给端发力。2024年山东规模以上文化新业态企业329家,增加69家,增长26.5%,这背后是巨大的市场需求效应。事实证明,数字文化既是文化传承的“活化剂”,更是群众需求的“感应器”。把握大众文化消费者的心理、情绪、心态,让技术更好服务于民,才能在数字文化浪潮中立于潮头、实现双赢。

这是一场深刻的“文化泛在化”发展变革。

今天,文化的表达和呈现已经突破传统边界,它可以存在于任何产业链、供应链,任何企业、产品中,文化泛在化发展趋势愈发明显。

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研发地图文化精品,打造了可感知、可交互的地图文化生态体系;“好客山东·齐鲁1号”开行,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闭环,让铁路交通工具本身也成为旅游目的地。

“只要生产文化产品都一视同仁”,不管企业规模大小、性质如何,都应鼓励承担文化领域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建设和运营文化科技项目。正是这样的胸怀和观念,让创新活力与文化魅力交融共生,不断绽放齐鲁新气象。

在“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大背景下,不断增强对融合创新的思想认识,更加强化“文化网络化”工作、“文化智能化”应用、“文化生活化”理念、“文化泛在化”发展,山东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乘势:为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不能再抱着文化资源这个“金饭碗”,坐等科技送上门来了,必须更加自觉主动去找科技、用科技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沿着总书记指引的道路,推动文化和科技有机融合,既可以创新载体表达文化自信,还能丰富数字文化消费供给,形成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用国际视野透视产业版图,全球市值前十的企业中,苹果、亚马逊等,超过一半是文化科技类企业。科技巨头纷纷布局数字文化,正重塑全球文化产业生态系统。

以学习心态环顾国内“高地”,在杭州,DeepSeek开源大模型引发全球AI界“地震”;在长沙,马栏山成了音视频产业发展的地标。数字文化产业,正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将比较思维带入产业现状,一方面,山东规上文化新业态企业营收较低,领军企业数量偏少;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相对单一,高科技和创意设计等新兴文化业态培育不足,产业链不优不强。

这让我们更加清醒地看到,与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协同创新的新形势相比,与先进省市发展的新态势相比,山东仍然存在一定不足。

承认差距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当数字技术成为重塑文化竞争力的关键变量,山东文化产业要实现新突破,就必须深刻领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认识到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必须用科技创新来引领。

这不是让文化“退居其次”,而是要更好发挥文化大省的优势,挖掘文化大省的发展潜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更像是一道自我加压的“紧箍咒”,各级宣传思想文化部门的领导同志、国有文化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各类文化生产传播的经营主体,都应该给自己“上上弦”——不能再抱着文化资源这个“金饭碗”,坐等科技送上门来了,必须更加自觉主动去找科技、用科技。

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品质文化供给的新需求,为了“走在前、挑大梁”的新担当,山东文化产业,必须动真格的了!

起势:“文化+科技”破局之道

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协同创新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地各有关部门、各经营主体担当作为、大胆探索

任何一个产业门类,都有自己特殊的运行规律,文化产业也不例外。

在文化企业,一个常见的现象是,一些纯粹的文化人在产业领域开疆扩土很吃力,而擅营销的生意人可能又摸不准哪些文化资源可开发转化利用。个中原因,就是文化产业是一个极为综合交叉的产业,迫切需要企业家、文化人、科技人才、营销团队、传播团队协同作战。

致广大而尽精微,一子落而满盘活。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协同创新,规律是什么?着力点在哪里?

融合创新,政治方向是根本。

文化是精神之魂,科技是文化创新的工具和手段。文化和科技无论怎么融合、怎么创新,根本目的都是增强人们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当人工智能频频在导向问题上“翻车”,当低俗内容大肆侵占短视频空间,守住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安全和底线,就显得格外重要。

方向明则道路清。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学习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创作导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美德,具象、生动、鲜活融入各类文化产品,以精致作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反映时代精神。

融合创新,生产力布局是基础。

各地条件不同,发展状况不一,只有优化布局、因地制宜,才能实现协同发展。

放眼山东,海信集团研发我国首颗8K“AI画质”芯片,填补国产化超高清画质芯片的空白;歌尔创客等文化科技企业蓬勃生长,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临沂琅琊古城等项目成为创新名片,以沉浸式体验塑造文旅消费新场景。

各地要通过新技术、新装备、新载体、新场景、新业态等一系列技术创新,为文化高质量发展赋能,为科技创新赋能。要抓紧抓好文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类融合创新项目、文化融合科技研发类项目等八类项目建设,为强化文化领域科技供给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融合创新,市场主体是活力所在。

当一把椅子不仅是“用来坐的”,时髦的“包包椅”就会成为露天音乐节的新宠;当精准捕捉到“懒人”分类洗衣的需求,海尔的三筒洗衣机已然掀起市场热潮……

随着文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生活化、泛在化的发展,传统的文化产业、文化企业的概念边界越来越模糊不清,各类经营主体都有可能是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生力军。

我们既要支持好文化领域的科技企业,也要支持好其他领域企业参与文化科技创新,开拓文化消费新场景、新应用、新体验、新消费,推动文化元素有机融入各类产品,努力培育一批既懂文化又有科技范儿的标杆企业,让各类创新源泉充分涌流,打开数字文化广阔市场,撬动数字文化产业新蓝海。

融合创新,人才团队是核心支撑。

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归根结底要靠人才来实现,关键是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一部现象级的《哪吒2》,炸裂了整个文化市场,而这次“闹海”,是数以千计的单位协同攻关的成果。许多人对影片中的石矶娘娘、魔镜、鹤童坐骑等元素印象深刻,殊不知,这些手笔,都出自一家叫新视觉数码的山东动画公司。

一支优秀的数字文化团队,往往包括创意策划、文化学者、科技专家等不同类型的人才。这就要求创造良好人才创新生态环境,一方面突出针对性,缺什么就引什么、育什么;另一方面要将复合人才和融合性团队,作为人才引育的重点,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和协同发展。

说到底,文化和科技融合是一项全局性战略工程。全局性战略需要系统谋划、综合施策,不能凭文化部门一厢情愿,更不能等着科技部门主动靠前。

这次大会上,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广电局签署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战略合作协议,这让我们看到了不同部门协同创新的重要性。

各地各部门都要多动脑筋、多出点子、多探路子,加强部门协同、省市县联动,以良好工作机制筑牢保障。要大力营造融合创新良好生态,让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企业、企业家、人才在山东有信心、能顺心、更舒心,开创山东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局面。

“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经济发展增动能增效益、为旅游休闲增内涵增魅力、为城乡社会增正气增活力”。站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高度,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应该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前进意识。

当每个个体都能成为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每件商品都能承载独特的文化符号,我们迎来的将不仅是产业升级,更是一场齐鲁文化的数字新生!(张兆友 李岳岳)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