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区名片到世界符号,白酒金三角重启的破局之道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4 09:51 1

摘要:“中国白酒金三角”自2008年提出以来,历经17年发展,实现了从地理概念到产业集群、再到两省立法共建的跨越,已进入“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名单。但要真正与苏格兰威士忌、干邑白兰地等齐名,仍面临诸多挑战。

执笔 | 洪大大

编辑 | 萧 萧

9月12日,“中国白酒金三角·6朵金花酒商共享品牌开发研讨会”在成都召开。

“中国白酒金三角”自2008年提出以来,历经17年发展,实现了从地理概念到产业集群、再到两省立法共建的跨越,已进入“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名单。但要真正与苏格兰威士忌、干邑白兰地等齐名,仍面临诸多挑战。

会议指出,当前行业面临价格倒挂、产区同质化及国际化瓶颈三大挑战,重启“中国白酒金三角”品牌建设至关重要。

1

对标世界烈酒

锻造全球名片

在全球烈酒版图中,英国苏格兰地区、法国干邑产区和中国川黔交界的赤水河与长江交汇区,凭借相似的气候与生态条件,被誉为世界顶级烈酒的摇篮。

“中国白酒金三角”坐落于此,常年受亚热带季风影响,年均温18-22℃,湿度75%~85%,为微生物发酵提供天然温床。当地所产高粱、黄泥窖池和弱酸性地下水构成酿酒生态闭环,土壤中的磷、铁、钴等矿物质经雨水冲刷渗入水源,成为酒体风味的自然来源。这些微生物在固态发酵中分解淀粉与糖分,最终凝练成白酒的醇厚香气。

以四川泸州、宜宾和贵州仁怀为核心的“中国白酒金三角”,凭借不可复制的生态优势,支撑起中国白酒产业的半壁江山。该区域以全国20%左右的产量,贡献了超过40%的行业利润,孕育了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等国民品牌。

然而,在耀眼的产业数据背后,却存在“墙内开花墙外不香”的尴尬。2024年中国白酒出口中,来自长江流域的占比最高,但国际消费者对“中国白酒金三角”的认知几乎为零。这表明,尽管拥有产能和品质优势,这一产区仍未能像苏格兰、干邑那样,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地理标志品牌。

当前,随着川黔两省将“打造世界级白酒产业集群”列入政府目标,“中国白酒金三角”的发展重点已从国内竞争转向全球对话。以往川酒与黔酒之间的“浓酱之争”,正在被共同打造国际产区品牌的战略所取代。

以产区为纽带,打破品类局限,构建统一的“中国白酒金三角”品牌认知。这不仅是一场品牌攻坚战,更是产业价值重构的关键。唯有将其打造为与威士忌、白兰地齐名的国际产区符号,才能让世界读懂中国白酒的生态与文化,实现从“白酒大国”到“白酒强国”的跨越。

2

破同质化困局

答国际化考题

为何必须重启“中国白酒金三角”品牌?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蒸馏酒生产国和消费国,但在国际市场具有垄断地位的是欧洲烈性酒。目前,白酒在国际市场的份额相对较小,主要集中在华人聚居区,市场占有率不足5%。

这一差距反映出“中国白酒金三角”虽具备规模优势,却未能转化为相应的品牌溢价。主因在于国际级高端品牌的缺失,导致整体附加值偏低。因此,品牌重启是实现从“规模红利”转向“价值红利”的关键突破。

另一方面,尽管内部形成“浓香四川+酱香贵州”的品类格局,但产区品牌形象仍显模糊。普通消费者难以区分它与其他产区,如“江淮派”“黄河派”的差异,同质化竞争削弱了整体辨识度和竞争力。

在品牌同质化的背景下,企业往往陷入价格战,利润空间被压缩,制约产业持续发展。因此,重启产区品牌、塑造独特品牌形象与价值,成为打破同质化困局的关键路径。

从国际认知看,“中国白酒金三角”的知名度远不及威士忌、白兰地等国际烈酒,中国白酒在国际市场存在品牌传播不足、消费者认知有限的问题。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入,中国白酒迎来国际化新机遇。重启产区品牌,强化国际传播与推广,是提升中国白酒全球认知与影响力的必然选择。

3

从名酒带

到世界级集群进阶之路

2008年,为建设“中国白酒金三角“,四川省委领导首提“长江上游名酒经济带”,并明确打造中国白酒“波尔多”的目标。

次年,四川进一步阐释品牌内涵,并由省政府印发相关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贵州也于同年提出建设三大白酒品牌基地,与四川形成呼应。

2010年起,“中国白酒金三角”获商务部支持,酒博会升格为省政府主办,并确立“川酒全国行”IP,完成从概念到实践的转变。

2012年,川黔首次在酒业官方合作中写入“共建中国白酒金三角”,同时成立相关协会和研究机构,推动跨省产区品牌实体化运作。

此后十多年间,川黔两省持续在政策支持、标准制定、产区规划和合作机制等方面协同发力,显著提升了“中国白酒金三角”的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

2025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打造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贵州省也明确要“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两省通过立法保障和跨省协作不断强化产区建设,为品牌重启和打造世界级产区品牌提供了坚实支撑。

除政府引导外,四川省酒类流通协会也积极融入产区建设,一方面搭建酒商合作平台,推动形成“以利润跑赢销量、价值跑赢产量”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组织酒商赴贵州仁怀、山西汾阳等多地考察交流,促进跨产区合作与资源对接。

在川酒文化塑造方面,四川省酒类流通协会积极构建社交网络宣传矩阵,通过评选优秀新闻激励媒体自发报道,并主动创作内容、打造公共传播平台,有效引导舆论正向传播川酒文化。

而由四川省酒类流通协会担任主管单位的酒类产业自媒体《长江酒道》持续深耕内容传播,以专业视角解读美酒品质与文化内涵,成为连接产业与消费者的重要桥梁。

十多年来,四川省酒类流通协会始终紧跟政策导向,精准解读并传达政府扶持措施,为企业发展指明方向;同时深入调研市场,提供专业分析报告,助力川酒企业在复杂环境中精准定位、抢占先机。

4

重启战略

平台、机制、突破、强化

“中国白酒金三角”项目重启,这不仅是一次产业合作的新起点,更是中国酒业从顶层战略到底层架构的系统性升级。

当前白酒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单一品牌或企业已难以独立应对周期性挑战。各方需以更高格局、更深智慧,共同推动“金三角”从地理概念转化为价值共同体。

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联主席,四川省酒类流通协会名誉会长,振兴川酒首席经济学家、发展战略顾问李后强提出,应以“一个平台、两大机制、三层突破”为框架,推动酒商共享品牌红利,实现产区协同发展。

一个平台,即需要筹建“中国白酒金三角品牌发展联盟”,由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目前已有组织架构设计,泸州、宜宾、遵义三地主管部门也有初步合作意向,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郎酒等龙头企业积极响应。

两大机制,就是“品牌共享机制”与“产能协同机制”。需要推动建立“金三角”区域公共品牌标识体系,制定统一的质量标准、文化叙事与传播策略,实现“名酒引领、产区背书、中小酒企共享”的发展格局。

三层突破,就是探索跨区域供应链整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系统性成本。

为此,李后强还提出了“四个强化”建议——

Part.1

强化顶层突破,重塑“金三角”国家战略定位。

推动将“中国白酒金三角”纳入国家优势产业集群计划,争取政策支持,打造世界级白酒产业地标。建立跨省协调机制,由国家部门牵头,统一规划、标准与推广,增强国际话语权。

Part.2

强化底层重构,激活中小酒企的“量子节点”作用。

重视中小酒企的节点作用,推行“品牌轻资产共享”模式,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使用“金三角”区域品牌,并配套提供技术、渠道和金融支持,实现“共生、共建、共享、共荣”,激活整体价值网络。

Part.3

强化系统协同,建立“价格-渠道-人群”三维联动机制。

秉持“优势互补、多方共赢、不动存量、共享增量”原则,推动企业间形成价格互补、渠道互通和人群覆盖的立体布局。高端品牌聚焦礼赠予收藏,区域品牌深耕大众消费,新锐品牌触达年轻群体,实现全场景覆盖。

Part.4

强化拓扑智慧,打造“酒+”融合生态网络。

推动白酒与文旅、农业、科技深度融合,发展酒旅线路,建设原粮溯源系统,引入区块链、元宇宙、AI等技术,构建开放、弹性、可延展的产业生态网络。

李后强指出,中国白酒的未来在于产区共荣,而非单一品牌辉煌。重启“中国白酒金三角”合作并非简单品牌重建,而是一场产业范式革命。应以“量子思维”重塑认知,以“拓扑智慧”重构连接,推动产业从“单打独斗”迈向“群星闪耀”,共同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来源:长江酒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