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档育人 | 周恩来为何赞其“为我民族工业打下了初步基础”?走进渝鑫钢铁厂的烽火传奇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4 11:17 1

摘要:1942年元旦,太平洋战争爆发不到一个月,正值日寇气焰极度嚣张、抗战进入极艰难之际,一场盛大的产品展览会却在重庆生生花园(原址位于今重庆市渝中区上清寺路)连续举办了15天,吸引了包括国共两党要员及各国驻华大使在内的各界观众逾12万人次,盛况空前。

1942年元旦,太平洋战争爆发不到一个月,正值日寇气焰极度嚣张、抗战进入极艰难之际,一场盛大的产品展览会却在重庆生生花园(原址位于今重庆市渝中区上清寺路)连续举办了15天,吸引了包括国共两党要员及各国驻华大使在内的各界观众逾12万人次,盛况空前。

闭幕当天,中国共产党代表周恩来到参展企业渝鑫钢铁厂股份有限公司参观。在这里,他心情大好,提笔写下:渝鑫厂的生产已为我民族工业打下了初步基础。

这场展览展出了什么,渝鑫钢铁厂又为何能够得到如此高的评价?让我们跟随档案,走进那段往事。

1942年1月15日,周恩来为渝鑫钢铁厂的题词。重庆市档案馆供图

振奋民心:抗战时期一次民族工业展示的盛会

1937年7月,全民族抗战爆发。为持续支持抗战,保证军需供给,充实后方生产力量,位于我国东部地区的工矿企业纷纷内迁。历经战乱、迁徙,这些企业的生产能力还能保留几分?民众担忧不已。

为此,即使抗战艰难、生产不易,这场展览会却吸引了从沿海地区迁至大后方的200多家企业参展,展出了49大类、千余种产品,大至煤铁矿产、炼铁轧钢、机器电器,小至皮革、罐头、肥皂、牙刷,举凡国计民生所需之物,无不具备。

这场展览会以一件件实物为载体,展示了内迁工厂克服重重苦难后取得的成果,也彰显了我国民族工业的实力,极大鼓舞了军民的抗战信心。

其中,渝鑫钢铁厂的展品更是如同一剂“强心针”,让参展者为之惊叹。

在展会第三展览室,渝鑫钢铁厂陈列了工厂装备的3吨熔铁炉、1吨合金电炉和1吨柏士麦式炼钢炉的模型以及轧钢机模型,展示了其所生产的灰口铁、铸钢、竹节钢、方钢、地轴钢等各类产品。

抗战时期,无论军工生产还是后方建设,钢铁都是必不可少的材料之一。渝鑫钢铁厂展出的这些产品,代表了当时我国民营炼钢业的一流水准。令人惊叹的是,这些产品都是该厂在战时用极为简陋的机器设备生产出来的。

1942年1月15日,展览会闭幕当天,周恩来等人专程到在展会上备受关注的渝鑫钢铁厂参观。参观过程中,周恩来为渝鑫钢铁厂写下:“没有重工业,便没有民族工业的基础,更谈不上国防工业。渝鑫厂的生产已为我民族工业打下了初步基础。”

一字一句,既肯定了渝鑫钢铁厂的冶炼水平,更肯定了以渝鑫钢铁厂为代表的民族工业对国防生产作出的贡献。

内迁壮歌:从东海之滨到西部山城

渝鑫钢铁厂的前身是大鑫钢铁厂,由余名钰、方文年等人于1934年在上海江浦路创建。凭借炼铁、炼钢一体化的生产模式,加之产品质量优良,大鑫钢铁厂从诞生之初,便跻身我国民营钢铁冶炼企业的佼佼者行列。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畔燃起抗战烽火,上海时局日益严峻。

大鑫钢铁厂因地处上海又有不俗的冶炼实力,“早已为日(本)人所注目,以利相诱”,要求与之“提携合作”。大鑫钢铁厂总经理余名钰是一位有着强烈爱国情怀的企业家,他不愿以厂资敌,“自念抗战关系国家存亡,吾人不容置身事外,坐视民族之沦亡”,断然拒绝日军的要求。1937年8月5日,大鑫钢铁厂向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正式提交报告申请内迁,成为国内第一家呈请内迁的企业。

8天后,淞沪会战爆发,日军迅速占领上海虹口一带。交通断绝,导致大鑫钢铁厂的设备无法直接转运至后方。危急时刻,余名钰不得不采取权宜之计:将全厂资产以“假借买卖”的方式,交由德国人孔士德代为保管,并设法向德国领事馆登记,才得以将各种冶炼器材分批运至上海法租界。

运至法租界后,在日军的严密监视下和接连不断的空袭中,大鑫钢铁厂职工冒着生命危险拆解宝贵的机器,只为尽快将它们运出上海。

日机来袭,工人们就伏在地上躲一躲;日机刚走,他们又立刻爬起来继续拆解。面对日寇的轰炸,工人伤亡不断。他们把死去的工友抬到一旁,再咬牙含泪,回到工作岗位……终于,在余名钰的带领下,1937年8月28日,大鑫钢铁厂的设备通过伪装,成功经苏州河运出上海。

渝鑫钢铁厂概况资料。重庆市档案馆馆藏

1937年9月16日,大鑫钢铁厂的机器设备抵达武汉准备重建。但不久后,南京沦陷,武汉日渐危险。同年12月27日,大鑫钢铁厂不得不再次动身向重庆迁移,在民生公司的帮助下,于1938年2月9日到达重庆,后工厂定址土湾(今重庆市沙坪坝区土湾街道),开始重建生产。

经此磨难,大鑫钢铁厂付出了沉重代价:在上海时拥有1000多名职工,抵达重庆后却仅剩300人。万幸的是,在余名钰和工人们的努力下,大鑫钢铁厂的主要冶炼设备——4座炼钢电炉和16台车床、7台刨床、7台钻床、1台铣床,以及42台马达都被成功抢运至重庆。

刚开始,余名钰颇感人地生疏,恐无法立足,“于是一面商洽运输,一面电询川中情形”。没想到,民生公司创始人卢作孚主动表达了合作意向。1938年2月,双方签订合作营业协议,大鑫钢铁厂以机器设备及价值25万元的五金材料作为股本,民生公司以7万元运费、18万元现金作为股本,双方合资50万元成立大鑫钢铁渝厂股份有限公司,1938年9月更名为渝鑫钢铁厂股份有限公司。

烽火生产:在轰炸中淬炼“抗战筋骨”

武汉会战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军部为摧毁抗战大后方的经济基础,动摇民众抗战意志,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将重庆列为战略轰炸的重点目标。渝鑫钢铁厂作为后方重要的民营钢铁厂,自然成为日军的轰炸目标。1940年10月25日,渝鑫钢铁厂遭日机轰炸,厂区中弹30余枚。

余名钰在给国民政府经济部的报告中写道:电炉相近尺许落弹两枚,因基座为坚实水泥混合土,故爆炸力十分强烈,炉壳搬移至3丈之外,炉架不知去向,升降马达投入5丈外之机房中,开关零件竟飞至兵工署纱厂河边,全厂受震无一完脊,可谓烈矣!所幸厂内职工安全无恙,河边包工因病无力入防空洞者,死7人,伤5人。

日机此次轰炸集中于工厂中心炼钢部分,工厂主要机器——2座电气炼钢炉全毁,1台120马力发电机及1台56马力发电机被毁,其他机器物料也受损严重。

据统计,从1940年5月至1941年8月,渝鑫钢铁厂共遭受日机5次轰炸,每次落弹多者达30余枚,少亦10余枚,共被炸毁房间180间、器具6.5万件、图书180册,造成直接损失60余万元,间接损失高达130余万元。

渝新钢铁厂制作的空袭损失统计表。 重庆市档案馆馆藏

在日机疯狂轰炸的日子里,有工人感叹称,厂里没有一间房屋没有日寇轰炸的痕迹。但每次轰炸后,即使车间崩塌,渝鑫钢铁厂的工人们皆迅速抢修、清理废墟,日夜不分恢复生产。

1938年至1939年,渝鑫钢铁厂主要为军工企业生产炸弹、手榴弹弹体以及炮弹壳。1939年以后,该厂转产以生产民用产品为主,包括竹节钢(螺纹钢的前身,主要供城防建设用)、地轴钢及方钢、圆钢,以及车床、油压机、制钉机和拉丝机等。此外,渝鑫钢铁厂下设石马乡机器厂、石马乡制片厂、聂家山炼铁厂、长寿炼铁厂、北碚江家沱炼钢分厂、深炭沟矿厂、童家溪煤矿厂、遵义锰矿厂、威远炼铁厂9个分厂。

1938年至1945年,渝鑫钢铁厂累计生产各类钢材6057吨、铁5586吨,为抗战军工生产以及城市建设、防空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1945年8月,中国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946年,余名钰回到上海,渝鑫钢铁厂则留在了重庆。战后,在外来钢厂的冲击下,渝鑫钢铁厂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它代表的民族工业火种从未熄灭。

80年风云变幻,渝鑫钢铁厂的故事依旧荡气回肠。

这座战时民营钢铁厂的传奇经历,值得我们铭记——那是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普通人用血肉之躯熔铸的“工业长城”;那是当技术、设备等资源皆被限制时,中国人骨子里不向困难低头、矢志报国的精神图腾。它所展现的迎难而上、自力更生、实业报国的精神,至今仍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新时期谱写工业强国新篇章。

作者单位:重庆市档案馆

来源:七一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