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好一座桥的背后,是两岸“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共识与担当。在多方的协同努力下,大桥的设计建造始终贯彻绿色环保理念,将环境影响降到最低,守护“母亲河”灵动秀美的生态底色。
常泰长江大桥正式通车的第二天,常州市民周先生就从新北区奥体中心一路骑行到江边,一睹“飞虹跨越天堑”的震撼。
“水天一色,和大桥组合在一起,真是太美了!”他惊叹于大桥的雄伟,更感叹历时千余天的浩大工程竟完美“隐身”,还长江一方碧水安澜。
建好一座桥的背后,是两岸“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共识与担当。在多方的协同努力下,大桥的设计建造始终贯彻绿色环保理念,将环境影响降到最低,守护“母亲河”灵动秀美的生态底色。
建设生态工程
“大桥通车后,我们还能看到大桥和江豚和谐共存的场景。”造桥参与者、测量工程师张毅很是欣慰,曾经和团队为保护江豚在水下“拍片”的点滴,也一下子浮现在眼前。
5年前,为探明施工水域实际情况、守护江豚栖息地,张毅所在项目部展开了一场“声呐+多波束”联合水下探测。经过20多天的摸排,建设者了解了大桥主塔基础周边的河床、水草种类和各类鱼群分布,形成了水域环境专题报告,为日后“生态施工”提供了重要参考。
“越是世界级工程,就越要做到生态造桥。”常泰长江大桥全长10.03公里、主跨1208米,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桥”。项目伊始,大桥各参建单位均立下军令状,将环保、安全与质量摆在同等位置,从探测水域环境、制定环保方案,到最终贯彻实施,从始至终用心守护长江。
《大江飞虹》方南祺
为保护环境,建设方采取了诸多细致举措:现场布设了扬尘和噪声智能化监测系统,以降噪减污;研发焊渣承接小车,使江豚在大桥下畅游时不用担心“高空抛物”;铅封施工区域船只的排污口,通过第三方集体回收和处理,从源头上消除油污;大桥沉井施工开挖出的大量泥沙未被倾倒,而是用于回填路基。
与此同时,常泰两地海事部门发挥监管职能,对施工水域实施防污染全过程监控;两地生态环境部门对水域环境探测等提供积极支持。据项目建设方介绍,在第三方检测中,常泰长江大桥施工附近水域的环境一直保持在较好水平。
织就生态岸景
俯瞰常泰长江大桥,公铁各占一边的“非对称设计”让人遐想。专业人士一看便知,大桥从规划设计之初就根植了环保理念。
“这是为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通车前夕,常泰长江大桥建设指挥部现场指挥长李镇在广播节目中提前解密——如果按照“中间铁路、两侧公路”的对称结构建造,大桥将在与常泰两岸城市路网对接过程中形成660多亩的“夹心地”,这意味着沿岸6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的绿地、农田等土地资源将被占据。如今,大桥以非对称结构精巧架设,顺畅连接常泰地面路网,桥下绿波浩渺、岸边草木葱茏,一幅水清岸绿之景令人心旷神怡。
《江运情长》屠志强
大桥设计者用心守护的,正是多方久久为功、艰辛“复绿”的生态岸景——
曾经化工企业林立的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摸索出一条“企业腾退—土壤修复—生态复绿”蜕变路径,45家沿江化工企业被安全拆除,3600多亩土地重披绿装。借大桥通车的东风,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还着力构筑双循环滨江枢纽,促进“生态与生产”和谐共生。
对岸,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先后搬迁沿岸码头16座、拆除企业数十家、取缔围网养殖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建起了占地300亩的春江花月夜湿地公园。
大桥两端,生态廊道与繁茂花海正交替点缀着江岸,共同见证长江生态不断向好:长江常州段生态岸线占比高达80.6%,跃居全省第一;长江泰州段整段获评江苏省幸福河湖,生物多样性明显恢复。
常州市生态环境局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