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的中国馆,展示文化自信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21 08:54 1

摘要:中国馆作为本次世博会面积最大的外国自建馆之一,外观设计以“中华书简”为灵感,巧妙融合了竹子、汉字和书卷三个核心元素,向世界展现浓厚的中国韵味。担任中国馆建筑概念设计方案总设计师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设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崔愷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本报记者 李迅典

编者的话:2025年4月13日,日本大阪世博会正式拉开帷幕,中国馆的外观设计如一轴徐徐展开的历史书简,以“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笔,以五千年东方哲思为墨,在大阪世博会的舞台上挥洒出一幅属于中国的绝美画卷。对于这一充满中华文化元素的设计,《环球时报》记者采访了中国馆全过程工程咨询团队负责人、建筑概念设计、展陈设计负责人及相关展陈顾问专家。
中国馆以“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绿色发展的未来社会”为参展主题,共设“天人合一”“绿水青山”“生生不息”三个展区,以书简为媒,凭借中国独有的文化符号、前沿的绿色技术以及东方美学,成为园区内最引人注目的场馆之一。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院院长、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全过程咨询总负责人孙建超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馆以文化为根基,以技术为支撑,整个建造过程都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中国建造、中国技术、中国智慧,向世界传递中国人热爱自然、热爱和平、热爱科学的宝贵品质,这是中国馆的魅力所在。

“一次展现中国绿色建筑的好机会”

中国馆作为本次世博会面积最大的外国自建馆之一,外观设计以“中华书简”为灵感,巧妙融合了竹子、汉字和书卷三个核心元素,向世界展现浓厚的中国韵味。担任中国馆建筑概念设计方案总设计师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设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崔愷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书简是古代文字书写与传播的重要载体,今天的中国强调文化自信,我们“打开”书简,向全世界传播我们绿水青山的价值观和生态文明的最新成就。”
谈及为何以书简作为灵感,崔愷说:“我之前在敦煌设计了一个遗址博物馆,了解到在那时就有大量书简从长安城传播到西域边关,书简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媒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片片竹简串接成卷,便于携带和保存,阅读时渐次展开,简顺绳软,自成曲面。中国馆的设计方法就是利用书简的打开模式,给人们呈现出一种徐徐展开的感觉。这一设计理念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还传递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书简上有很多古老的篆字,相信有不少日本老人非常喜欢中国的书法,以及阅读和研究汉字,汉字作为一种代表中国的特定表达符号,是文化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
中国馆内部延续书简长卷的主题立意,并将其与现代展览空间有机结合。展馆内部曲墙引导,步移景异,与自然采光巧妙结合,既便于布展,又在流线组织中营造出一种园林式的人与景观互动的美妙感受,呼应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在展馆外侧有一个狭长的空间,也是设计的一个亮点,我们打造了一处竹林小径,在外檐细细的格栅柱的掩映下,呈现出东方园林意境,我想这也反映了中日两国文化传统的融合,会让参观者增加空间的体验性,成为功能与意境的巧妙结合。”崔愷补充道。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中国馆大量采用竹材、钢材等可再生、可回收的环保材料。崔愷表示:“与欧洲强调建筑密闭性和界面保温高性能以达到降低能耗的思路不同,我们提倡开放性,为使用者提供具有自然通风采光的室内或半室内环境,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与自然相处,不仅可以节能,更能创造健康的生活环境。在竹材使用上也是,欧美国家所处纬度高,木材是他们的主要资源,而我国以及大部分南方国家有许多竹资源,所以使用现代竹材也成为我们的技术策略之一。展现中国自己的绿色建筑的解决方案,大阪世博会正是一个好机会。”

汉字,中国文化的基石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全过程总咨询师、展陈设计负责人朱宁涛表示:“中国馆整体设计的思路,是以中国人五千年延绵不断的生态文明思想为内核,以建筑展陈一体化的方式展现中华文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也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文化自信。”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刘钊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汉字横跨三千余年,中国馆内展示的书体共有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和印刷宋体六大类,而其中引人注目的“文字瀑布”共设置了十几套文字演变的示例,每组作品按照象形图标、文字演变、诗词以及诗词的日文翻译4个部分呈现出来。“日本人对中国的书法和汉字非常亲切,很容易引发共鸣。”刘钊补充道。
展厅内的一面弧形墙壁上,展示着中国经典曲目《高山》《流水》的“古琴减字谱”,刘钊表示:“我们第一次把数字化的古琴谱搬上如此高规格的国际舞台,是希望大家能从中国传统的造字法中发现中国的思维方式。目前全世界学古琴的人都还在用这种文字谱,这是西方音乐曲谱无法代替的。”

二十四节气里的中国传统哲学观

据中央美术学院建筑系副系主任王子耕介绍,整个中国馆的空间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对应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篇章,通过将展陈叙事与建筑空间高度融合的方式,来讲述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生态文明的传承与担当。
王子耕提到讲述二十四节气故事的圆盘装置。“最初的设计设想是通过多媒体交互的方式,借助这个圆盘来展示中国古代对自然的认知。在中国的自然哲学观中,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这与中国馆的主题中强调的共同建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相互呼应。”因此,二十四节气成为展现古人从对整体宇宙观的解读,到如何利用时空观念指导生产生活的文化样本。
作为二十四节气大型多媒体圆盘装置主创人员的中央美院动画中心主任舒霄表示,这件动态艺术圆盘装置是敦煌美学与数字科技的跨时空对话。该装置以敦煌壁画手稿为美学根基,融合虚拟现实技术,采用传统壁画与工笔花鸟画绘制工艺,结合手绘与三维动画,生动展现中国人对宇宙的独特认知。设计方案以二十四节气为基础,融入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更迭,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观众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人在画中游”的美学意境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院院长、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全过程咨询总负责人孙建超表示,“考虑到观众对展览的喜爱主要源于互动性和沉浸式体验感,我们在所有展品的保护罩上采用透明交互屏,通过触摸屏幕观众可以对屏幕上呈现的数字化展品进行缩放和旋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欣赏展品,这种方式既保留了实物展示,又融入了数字化技术,是传统展示与数字交互的一次很好的体现。”
中国馆内还设置了包括实物展示、动态影像、交互沙盘、大型装置和虚拟现实技术,使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到“人在画中游”的美学意境。这种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不仅增强了参观的趣味性,也展现了中国在文化交流中的开放姿态。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崔冬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月壤展区是用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家常沙娜老师绘制的敦煌壁画中的隋代“散花天女”作为主体形象,再利用灯光等一体化氛围设计与月壤展品进行高度契合,“‘散花天女’和月壤的结合,是中国人极致的传统美学浪漫情怀与当下发达的中国科技之间的呼应,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精彩表达”。
中央美院建筑学院教授韩文强说:“展陈空间设计相当于一个终端接口,需要将前期策展大纲、展品落地策划以及交互设计等多方内容进行整合与落地呈现。随着展品的变化以及整体设计的调整,必须及时作出反应,以确保最终呈现出一个完整而流畅的观展体验。”

来源:环球时报热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