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段时间,罗永浩和贾国龙因为“预制菜”吵得满城风雨,一句“放弃追究”才算平息。但热闹归热闹,真正改变行业生态的,是餐饮大洗牌的实情。
前段时间,罗永浩和贾国龙因为“预制菜”吵得满城风雨,一句“放弃追究”才算平息。但热闹归热闹,真正改变行业生态的,是餐饮大洗牌的实情。
谁都没料到,就在品牌们忙着直播“后厨透明化”、反复强调“现炒”“无预制”的当口,那些曾经风光无两的老牌酒楼,正悄悄关门,甚至一个接一个地撑不下去了。
2025年上半年,光是香港就有八家老牌酒楼接连结业。广州、深圳、佛山、杭州……一堆熟悉的酒家贴出停业告示,甚至有的30年老店,直接“打包甩卖都没人接盘”。
从“当地地标”到“无人问津”,大酒楼到底是怎么一步步沦陷的?
很多人小时候对“酒楼”两个字都有印象。
灯光水晶吊顶、超大的旋转桌、包间里还有卡拉OK……走进去就是“高级”的象征。谁家要是能在大酒楼里摆婚宴,那面子直接拉满。
但那时候的大酒楼可不仅是“撑场面”,更是做到了真正的“多面手”:婚宴、寿宴、满月酒、公司年会……一个酒楼解决一切仪式需求。场地大、菜单多、服务周全,还能演节目、搞舞台,是真正的“一条龙”。
当年不少酒楼生意火到什么程度?想订上酒席,要提前几个月排队。有人还把去酒楼打卡,当成来城市旅游的“必做清单”。
那时候,大酒楼是躺赚,是真正的“金饭碗”。
可就是这样的大酒楼,现在却成了“收尸人”眼中的主要目标。
什么是“餐饮收尸人”?简单说,就是专门回收倒闭饭店设备的人。他们如今活跃在各大城市街头巷尾,能一天收掉十几家,越干越赚钱。
而“酒楼”设备,正是他们眼里的“香饽饽”——厨房设备、大锅灶、豪华圆桌、冷藏设备,统统打包回收,曾经千万级装修,可能现在十几万就甩卖出去。
据不完全统计,从2023年到2025年,全国就有近5万家酒楼陷入经营异常,直接或者间接关门。许多酒楼老板坦言,现在的门店连租金都扛不住,一年亏好几百万。
连以前最热闹的周末晚上,现在酒楼大厅都显得冷清,很多菜还没上完,客人就已经走了一半。
这几年,年轻人对大酒楼的“热情”在飞速下降。
他们不办婚礼、不开家宴、不搞满月酒,甚至结婚都越来越晚。你靠“宴请”起家的酒楼,没有了核心场景,自然就成了“落后业态”。
更要命的是,大酒楼们自己也没变。还是那些十几年前的装修风格,金碧辉煌、大红大紫;还是一堆服务员、满场推酒、侍者站成一排;还是大桌满汉全席,动辄一桌上千。
但年轻人喜欢小而美、喜欢氛围感、喜欢高性价比。他们想要的是环境简洁、菜品创新、价格合理。
而酒楼能给的,是“长辈那一代”的回忆。
结果就是,越来越多年轻人宁愿选精致小馆,也不愿走进气派老酒楼。甚至连婚宴都开始选草坪婚礼、主题婚礼、海边婚礼,KFC、星巴克都成了结婚“潮流地”。
更致命的是,随着“预制菜”被推上风口浪尖,酒楼再次成了众矢之的。
有网友爆料:花六千块吃婚宴,七成是预制菜。肉不香、鱼不鲜、汤像化学品,吃完还不如外卖实在。
有人怒斥:这不是婚宴,是“速冻套餐”。
最扎心的是,顾客在吐槽,酒楼老板也冤枉。谁不想现炒?但现实根本不允许。
大酒楼动辄几千平米、几十号人、几百桌同时开席,想靠人工现做菜,根本来不及。再加上高额租金、水电、人力,预制菜成了“唯一能活命的解法”。
可这口碑一旦塌了,连带着品牌也会跌入深渊。
最终导致的,就是“人没了、利没了、品牌也砸了”。
为了活命,不少大酒楼也开始“放下身段”。
有的开始在门口摆摊,卖卤味、卖炒粉、做快餐盒饭。几十块搞定一顿饭,确实比以前动辄人均三五百更接地气。
也有的酒楼干脆转型成“社区食堂”或“便民餐厅”,让老人来吃套餐,一顿8块钱。
甚至连五星级大酒店也跑去夜市摆摊,跟小吃摊抢生意。
还有更激进的,直接砍掉一半面积,裁掉大半人,转型成轻量运营,只保留“网红菜”,开设抖音同款套餐。
比如,有的酒楼开始做“奶黄包像青铜器”、“虾饺做成玉玺”这样有话题的招牌单品,靠一两道爆品吸引年轻人拍照、发圈,顺带吃饭。
有一波酒楼不甘就这样“等死”,开始拼了命地“改造自己”。
有人做直播,把后厨全公开,甚至让观众投票决定上哪道菜、下哪道菜;有人请AI厨师做菜,机器人炒菜精准到几克调料几秒颠勺;有人引入文旅结合,打造“菜系文化博物馆”,让游客边吃边学。
甚至还有酒楼搭上周边游老年市场,推出“百元一日游”,含早午饭、棋牌、KTV,吃喝玩乐一条龙,老年人抢着报名。
这些方法,有的成功了,有的没起色。但起码说明一个问题——躺着赚的时代真的过去了,必须转型,才能活下去。
酒楼倒了这么多,值得惋惜吗?当然。
这些老字号,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陪无数人走过人生重要时刻。可时代的脚步,不会因为情怀而停下。
当“宴请文化”式微,当年轻人不再追求排场,当一个88元的鹅肉还不如超市便宜货时,大酒楼就必须正视现实:
光靠情怀,不够吃饭。
要么转型求生,要么原地躺平。
这一轮洗牌里,有人被清零,有人突围,也有人悄悄找到了“第二条命”。
而未来能活下来的,肯定不只是够老、够大、够贵的,而是——够灵活、够新鲜、够懂人心的。
来源:今史独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