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樟推文3652】像中国一样国际化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4 11:21 1

摘要:原文信息:Christopher Clayton, Amanda Dos Santos, Matteo Maggiori, Jesse Schreger.

图片来源:豆包生成

原文信息:Christopher Clayton, Amanda Dos Santos, Matteo Maggiori, Jesse Schreger.

"Internationalizing Like China."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15 (3): 864–902.

引言

01

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债券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与货币的国际地位联系紧密。中国拥有全球第三大债券市场,截至2021年底市场规模高达约20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和欧盟。但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资基本封闭,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民币作为国际投资货币的用途。过去数年,我国采取渐进式开放战略,分阶段引入不同类型的投资者:先引入央行、主权基金等稳定资本,再引入基金、ETF等流动资本,以平衡声誉积累与资本外逃风险。随着逐步开放,外资投资中国债市的规模和性质发生了变化,这一进程处于全球金融体系核心地位。那么,如何理解中国债券市场国际化的路径?其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这是本文关注的核心问题。

02 研究方法

本文结合了实证分析法和理论建模法进行分析。

在实证分析中,作者刻画了投资者结构与市场特征。通过匹配监管机构披露的投资者名单与FactSet数据库,来获取投资者所在国家、行业分类等信息,将投资者划分为“稳定型”(包含央行、主权财富基金、养老基金、非营利机构等)、“短期波动型”(包含主动/被动共同基金、ETF、对冲基金等)和“银行类”(包含投资银行、商业银行等)三类,并追踪2003-2021年不同类型投资者进入市场的时间序列,绘制投资者进入的累积分布函数,分析政策对投资者筛选的影响。为判断外资将中国债券市场视为新兴市场还是发达市场资产,本文采用“显示偏好法”。选取全球50多个国家的共同基金和ETF微观持仓数据,计算基金组合中“人民币债券占比”与“其他发达市场(DM)债券占比”的相关性。通过对比巴西雷亚尔(典型新兴市场货币)、日元(典型发达市场货币)与人民币的相关性差异,定位人民币债券在全球投资组合中的属性。

在理论模型中,作者构建一个动态声誉模型(reputation model),该模型引入政府类型异质性、投资者类型异质性、声誉动态积累三个核心要素,其关键在于政府可能在危机中施加资本管制。开放市场有助于积累声誉,但引入过多短期波动型投资者会加剧危机时的资本外流。投资者通过观察中国是否在危机中允许资金自由流动来更新对其“守信型/机会主义型”政府的信念。

数据获取

03

投资组合数据来源:FactSet、全球共同基金和ETF持仓,涵盖800余投资基金,总管理规模超过1.6万亿美元。

中国债市开放渠道数据:QFII、RQFII、CIBM Direct、Bond Connect四大机制,结合监管机构披露的信息,构建了投资者进入时间与身份的数据库。

中国债券市场规模与结构数据:来自中国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CCDC),显示外资主要投资国债与政策性金融债,几乎不投资信用风险较高的公司债。

其它数据:包括全球货币分类、基金投资基准、市场发行特征等,用于刻画投资者偏好与组合特征。

04 研究结果

(一)实证结果

1. 进入市场的时序特征

中国债券市场的外资准入呈现显著的时序特征:稳定型投资者(如央行、主权财富基金)最早进入市场,2002-2015年主要通过QFII、CIBM Direct等渠道入场;短期波动型投资者则在2017年Bond Connect推出后加速进入,2019-2020年成为外资流入的主要驱动力。截至2021年,稳定型投资者累计进入比例达80%,而短期波动型投资者累计进入比例仅为40%,印证了政策对投资者类型的主动筛选。

2. 外资持仓的偏好

外资在人民币债券中高度偏好“安全资产”:中国国债(CGBs)占外资持仓的67%,政策性银行债(PBBs)占30%,两者合计占比97%(尽管仅占全市场存量的62%);而信用风险较高的企业债、地方政府债仅占外资持仓的3%,反映外资对“政府信用背书”资产的偏好。

模型

(二)理论分析结果

当政府声誉低于阈值M∗时,政府仅允许稳定型投资者进入,避免短期波动型投资者加剧危机风险;当声誉高于阈值M∗时,引入短期波动型投资者的收益(扩大融资规模、降低融资成本)超过成本(资本外流风险),政府选择全面开放。

此外,模型进一步引入正常状态与危机状态,发现声誉仅在危机中积累或损失。危机时政府不实施管制,投资者会向上修正声誉预期,后续资本不仅回流,还会超过危机前规模(形成V型曲线);若实施管制,声誉则重置至初始水平,资本持续外流。

研究意义

05

当前,在人民币债市逐步国际化的背景下,全球安全资产供给格局可能发生改变,挑战美元和欧元的主导地位。本文解释了中国为何能在声誉尚未完全建立时吸引央行储备资金等稳定资本,并揭示在面临危机时的政策选择如何影响投资者信任。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提供了一个将声誉动态与资本管制相结合的新模型,弥补了既有研究中对“渐进式金融开放”的分析不足,表明金融开放策略需要兼顾短期资本流动风险与长期声誉建设,对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具有借鉴意义。

来源:古畔听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