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博物馆遇见AI,当历史文化与先进教育理念相融合,青少年的学习正变得更加生动、系统和富有深度。2025年7月,猿辅导素养课与新华网、中博网联手,对原有的“博物馆新知计划”进行全面升级,推出了2025年“博物AI+新知计划”。这一计划面向全国百余家重点博物馆,通
当博物馆遇见AI,当历史文化与先进教育理念相融合,青少年的学习正变得更加生动、系统和富有深度。2025年7月,猿辅导素养课与新华网、中博网联手,对原有的“博物馆新知计划”进行全面升级,推出了2025年“博物AI+新知计划”。这一计划面向全国百余家重点博物馆,通过技术赋能、教学共创与生态共建,探索素养教育从资源整合到能力落地的创新路径,让青少年在文物珍宝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培养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
“博物AI+新知计划”围绕猿辅导素养课提出的“大概念”教育理念展开。该理念旨在跳出传统知识灌输模式,强调结构化学习、真情境学习、跨学科迁移的教育模式,培养青少年“如何学、如何用”的底层能力。
在博物馆这一文化场景中,结构化学习体现在博物馆展品从甲骨文到青铜铭文、从天文仪器到历法制度,天然具备时间与逻辑的结构联系。通过引导在文物之间建立“点-线-网”的知识结构,可以帮助学生打破碎片化认知,形成系统理解。
真情境学习方面,利用博物馆场景激发学习动机,学生通过探究一枚古钱币背后的经济制度或一件乐器的声学原理,建立知识与生活的深度连接。跨学科迁移则依托每件展品背后的历史背景、科学原理与艺术形式,让学生在探究与表达中完成知识迁移,提升应对复杂问题的思维力和沟通力。
猿辅导素养课已将AI大模型和相关专利技术融入素养教育全流程,并拥有行业家庭教育端最全的AI产品矩阵。
在“博物AI+新知计划”中,AI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我眼中的国宝”作文征集活动将联动全国博物馆资源,结合自研的“AI作文通”辅助学生提升提炼、建构、表达能力,将所学知识内化为结构化表达。
“博物馆线下素养主题展”将基于自研大模型与课程体系设计互动环节,在真实情境中将文物知识转化为亲子共学任务,推动素养教育向家庭场景延伸。“小小讲解员”跨学科演讲挑战则通过AI辅助与任务模拟等方式,提升学生人文表达、逻辑思维、艺术审美等能力,形成“从输入到输出”的教学闭环。
猿辅导素养课的创新实践不止于博物馆。2025年7月,猿辅导素养课与长隆野生动物世界开启合作,以“学双语游世界”为主题,打造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素养双语课堂”。这一合作让青少年在动物世界的真实场景中学习双语知识,强化双语表达,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抽象壁垒。
猿辅导素养课还与中国旅游景区协会连续两年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在暑假、国庆、寒假期间,先后与布达拉宫、黄山、泰山、兵马俑等20家全国知名景区落地合作。通过科普短视频、公益直播课、线下实景课文牌、实物文创产品等多种形式,帮助孩子们从课本出发认识更大的世界,在真情景中学习知识本质。
2024年12月,猿辅导素养课携手百余位教育行业权威专家,成立新课标素养教育研究中心,并设立素养未来发展基金,计划总投入1亿元来推动素养教育持续发展。该基金将聚焦人才激励、科技研发、链接优质教育资源三个方面,为素养教育注入动力,创新教育科技应用,提升教育智能化水平,加强合作交流,拓宽学生视野和发展空间。
猿辅导素养课自2023年成立以来,始终以新课标要求为根本遵循,坚持孩子核心素养导向,致力于培养孩子“带得走的能力”。这种“带得走的能力”并非单纯的知识记忆,而是涵盖了语言运用、跨学科思维、实践探究、文化理解等多维度的综合素养,能让孩子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灵活迁移、持续生长。
随着项目持续推进,博物AI+新知计划还将与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十余家知名博物馆开展合作。猿辅导素养课将进一步推动科技、文化与教育深度融合,助力青少年在文博资源的浸润中,成长为兼具文化自信与问题解决能力的未来人才。当孩子们在博物馆中驻足,AI技术帮助他理解青铜铭文背后的历史故事,教育的新范式正在悄然诞生。
来源:咸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