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能源定了!中国激光聚变弯道超车,2045上海电站供电200万人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4 10:59 1

摘要:当全球还在为石油价格波动焦虑,为核电废料头疼,为碳中和 deadline 倒计时时,中国科学家已经把“终极能源”的时间表钉在了2045年。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院士张杰近日在浦江创新论坛上披露,中国正通过“三步走”战略,计划在2045年于上海建成

当全球还在为石油价格波动焦虑,为核电废料头疼,为碳中和 deadline 倒计时时,中国科学家已经把“终极能源”的时间表钉在了2045年。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院士张杰近日在浦江创新论坛上披露,中国正通过“三步走”战略,计划在2045年于上海建成全球首个激光聚变商业电站——这不是科幻电影的台词,而是写进科研路线图的硬目标。从2024年底启动的激光聚变研究基地,到2028年实现点火,再到2045年百万千瓦级电站稳定供电200万人口城市,每一个时间节点都像精准咬合的齿轮,推动人类向“无限清洁能源”的终点加速冲刺。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人类当前的能源处境,“悬在头顶的倒计时”或许最贴切。化石能源用了200年,已经把地球碳浓度推到420ppm,极端天气频发给碳中和按下“加速键”;核电虽清洁,但铀燃料有限且废料处理难题未解;风能、太阳能受限于天气,储能技术至今无法突破“间歇性”瓶颈。全球能源理事会数据显示,2050年人类能源需求将增长50%,而现有能源体系根本撑不起这个“胃口”——这就是为什么科学家们把聚变能源称为“终极解决方案”。

聚变能源的“终极”,体现在三个无可替代的优势上:燃料近乎无限(氘来自海水,1升海水提取的氘聚变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绝对安全(聚变反应一旦失控会自动终止,无核泄漏风险)、零碳排放(反应产物是氦,没有温室气体)。但“终极”不代表容易——可控核聚变研究了70年,始终卡在“能量输出大于输入”的“点火”门槛上。直到2022年12月,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NIF)用192束激光轰击燃料靶丸,首次实现“净能量增益”(输出1.35兆焦,输入2.05兆焦,虽未完全突破,但证明了可行性),人类才终于看到隧道尽头的光。

而中国选择在此时“亮剑”,绝非偶然。张杰院士团队在神光Ⅱ装置上的11轮实验,已经把“聚变三乘积”(衡量聚变反应条件的核心指标)推到1.5×10²¹——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美国NIF实现点火时的三乘积约为2×10²¹,中国是目前全球唯一接近这一水平的团队。更关键的是,中国方案走的“激光约束聚变”路线,被张杰院士直言“比磁约束聚变更快”——这步“换道超车”的棋,正让中国在“终极能源竞赛”中抢占先机。

提到聚变,多数人先想到的是“托卡马克”(磁约束聚变装置,如中国EAST、法国ITER)。这类装置用强磁场把上亿度等离子体约束在环形真空室里,像“用磁力捏着一团火球”。但磁约束有个致命短板:装置体积巨大(ITER直径30米,重23000吨)、建设周期长(ITER从立项到实验用了30年)、能量输出难以高频稳定——这也是为什么它被调侃为“永远的30年后”。

激光约束聚变(惯性约束)走的是另一条路:用高能激光瞬间压缩燃料靶丸(直径不到1毫米的氘氚小球),在万亿分之一秒内把靶丸加热到1亿度、压缩到铅密度的100倍,引发聚变反应。这种“以小博大”的思路,让装置小型化、商业化成为可能。美国NIF装置直径约100米,而中国计划建设的激光聚变实验堆,体积预计仅为NIF的1/3——体积缩小意味着成本降低,这是商业电站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方案的优势还不止于此。张杰院士团队在神光Ⅱ上验证的“快点火”技术,通过“先压缩后加热”的两步走策略,把激光能量转化效率提高到30%(美国NIF约为20%);同时采用“全光控”调节系统,让反应过程更稳定——这就是为什么团队敢说“中国方案更适合做商业电站主方案”。打个比方,磁约束像“用勺子慢慢炖一锅汤”,激光约束则是“用高压锅快速焖熟”,在“时间就是金钱”的商业赛道上,后者的优势不言而喻。

张杰院士披露的“三步走”计划,不是拍脑袋的口号,而是用技术节点串起的“可行性时间表”——每个阶段都对应着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第一步(2026-2030年):从“实验室”到“技术验证”
2024年底启动的激光聚变研究基地,将成为这一阶段的“主战场”。核心目标有两个:一是“提高增益”,即让聚变输出能量比输入能量高10倍以上(目前NIF最高增益1.35,离商业化需要的“增益10”还有距离);二是突破“50赫兹重频技术”——这是从“单次实验”到“连续发电”的关键。想象一下,聚变反应就像“打枪”,单次反应能量有限,必须每秒打50发(50赫兹),才能持续输出稳定电力。中国团队计划在2030年前,在实践堆上验证所有关键技术——这意味着2030年的中国,将拥有“稳定产生聚变能量”的“原型机”。

第二步(2031-2035年):工程演示,让“图纸”变成“机器”
技术验证成功后,就要进入“工程化”阶段。这一步要解决的是“放大效应”:实验室的小靶丸(直径1毫米)如何变成能连续供能的“燃料供应链”?激光系统如何实现24小时不间断运行?能量转换设备(把聚变能量转化为电能)的效率如何从30%提到40%以上?张杰院士团队的目标是在这一阶段建成“工程演示堆”——相当于商业电站的“缩小版”,能稳定输出10万千瓦电力(够10万人口小镇用电),验证“连续运行、安全控制、经济成本”三大商业指标。

第三步(2036-2045年):商业运行,上海率先“点亮”终极能源
2045年的上海,将出现一座颠覆认知的电站:没有高耸的烟囱,没有成排储油罐,只有一栋栋布满激光发射器和靶丸供给系统的建筑。这座“50赫兹百万千瓦级激光聚变电站”,每秒完成50次聚变反应,年发电量约80亿度——足够200万人口城市(相当于上海浦东新区的1/3)的全年用电。更关键的是,它的燃料成本几乎可以忽略(1吨海水提取的氘够发电300亿度),运行成本预计比核电低50%——这意味着,从2045年起,“电费”可能不再是家庭支出的“大头”,而“能源焦虑”将彻底退出人类的词典。

全球有20多个国家在追聚变,但中国敢把首个商业电站“锚定”上海,背后是“硬实力”的支撑。

第一重底气:顶尖科研平台
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是全球聚变研究的“重镇”之一,依托上海光源、神光系列装置等大科学设施,形成了“理论-实验-工程”全链条研发能力。神光Ⅱ装置已累计完成11轮大型联合实验,神光Ⅲ升级装置的激光能量达180千焦,为“快点火”技术提供了“超级工具”。

第二重底气:人才梯队
张杰院士团队由300多名跨学科科学家组成,涵盖激光物理、等离子体物理、材料科学等领域——其中既有“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也有90后青年研究员。这种“老中青结合”的梯队,确保了技术攻坚的“可持续性”。

第三重底气:产业协同
上海及长三角的制造业优势,为聚变工程化提供了“供应链保障”。比如激光晶体(聚变激光的核心材料)由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研发,靶丸制造技术来自上海材料研究所,能量转换设备有上海电气集团参与——这种“科研-产业”联动,让“实验室成果”能快速转化为“工程产品”。

当上海的聚变电站在2045年按下“启动键”,人类社会将迎来一场“静默的革命”。

对普通人来说,最直接的变化是“能源自由”:电价可能降到现在的1/3,电动汽车充电像手机充电一样便宜,冬季供暖、夏季空调再也不用“精打细算”;对产业来说,高耗能行业(钢铁、化工、冶炼)将彻底摆脱“碳排放枷锁”,碳中和目标提前实现;对全球格局来说,石油美元体系可能瓦解,能源出口国的地缘优势削弱,掌握聚变技术的国家将成为新的“能源规则制定者”。

更深远的是,聚变能源将为人类打开“星辰大海”的大门——月球上的氦-3(聚变理想燃料)储量够地球用1万年,有了无限能源,星际航行、太空基地将从“科幻”变成“计划”。张杰院士团队的“200万人口供电”目标,看似只是一个城市的用电需求,实则是人类向“可持续发展”迈出的“关键一步”。

70年前,聚变研究刚起步时,中国还在“望其项背”;20年前,神光Ⅰ装置建成,中国才算“挤入赛道”;今天,中国团队的聚变三乘积突破1.5×10²¹,2045年商业电站计划浮出水面——这条追赶之路,写满了“不服输”的倔强。

张杰院士在论坛上说:“聚变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必须做成’的问题。”当全球还在讨论“能源危机何时爆发”时,中国已经用“三步走”路线图,把“终极能源”的答案写在了2045年的上海。这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从上海点亮第一盏聚变灯开始,人类或许将迎来真正的“清洁能源时代”。而中国,正站在这个时代的“起跑线”上,准备给世界一个“用激光点亮未来”的惊喜。

来源:科技思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