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得物售假被索赔20万元!上海一消费者发帖分享网购商品真伪引名誉权官司,得物公司已撤诉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4 11:03 3

摘要:今年2月,石女士突然收到了法院小程序的推送通知,告知她被上海得物信息集团(下称“得物公司”)起诉,要求赔偿得物因名誉权受损及商业价值贬损所造成的20万元损失。

得物平台以“捏造不实信息”

将她告上法庭,索赔20万元

在得物平台购买的服装(右)与官方授权平台销售款的实物对比(图/受访者提供)

最后

这起维权官司以得物公司的中途撤诉告终

然而

涉事商品到底是真是假

石女士想要讨个说法

网上购物引发名誉权纠纷

上海市民石女士怎么也想不到,去年的一次线上购物经历,却招来了一场官司。

今年2月,石女士突然收到了法院小程序的推送通知,告知她被上海得物信息集团(下称“得物公司”)起诉,要求赔偿得物因名誉权受损及商业价值贬损所造成的20万元损失。

事情源于石女士购买一件SP品牌外套引发的纠纷。去年10月,石女士发现SP品牌的一件“温柔小香风”外套在得物App上优惠力度很大,“几乎是官网一半的价格”,她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以2309元的价格下单了一件。

石女士收到这件外套后,觉得水洗标的缝制工艺和顺序,都与她过去在实体店购买的SP服装不太一样,“我后来在小红书平台上找有经验的网友帮忙鉴别,也有人指出这件外套与正品不太一样”。

石女士随即就这件服装的相关疑点向得物App客服询问正品的依据时,并未得到有效回复,而是建议她去线下品牌官方店进行对比。

石女士向记者展示了几段她拿着服装去线下实体店对比的视频,在视频中,石女士在得物App所购买的服装,在标签上挂有得物标志性的蓝色防伪扣,门店的工作人员通过与店内所售同款服装的细节对比,直言差异明显。

“差异点包括面料、防伪标识、水洗标、吊牌、五金扣、衣服尺寸等。”石女士称,当时通过服装吊牌扫码信息,对应的是2022年款,也与这款2024年上市的服装不相符。

当石女士将自己所获得的信息反馈给得物App客服后,问题却未得到实质性解决。

消费者发帖分享购物经历

“得不到官方回应,我就在网络平台发帖分享了这次遭遇,得物公司来电话跟我联系,强调卖的是正品。”石女士表示,得物公司的工作人员与她联系几次并没有进展,后来直接通过网络评论的方式对她的发帖内容进行回应。

记者从石女士处了解到,她曾在社交平台发布过《得物Self-Portrait售假实锤!》等帖文,对于质疑的问题,“得物App小助手”官方账号回应称,经平台鉴别专家论证,石女士购买的商品确认为真,且是海外版本。平台强调通过与采购自伦敦专柜的同款服装对比,相关细节一致,为了证明所言非虚,还同时展示了在伦敦专柜采买的凭证。

尽管石女士对于平台的回应依旧保持疑问,但由于平台坚称是正品,她只能选择在7天无理由的退货期限内退货退款。

本以为事情随着商品退货后会渐渐平息,但石女士发现,她的帖文在持续“发酵”,得物App在社交平台的官方账号上发文对石女士的质疑再次进行了公开回应,称协助石女士将商品送往中国检验认证集团上海奢侈品鉴定中心(下称“中检上海”)进行检测,鉴定为真。

记者注意到,在此次公开回应中,得物方面表示经过核验,产生争议的商品细节与国内外专柜正品细节一致,细微差异是服装制作工艺的随机性导致,涉及的吊牌与水洗标差异在SP品牌中并非统一固定,不能作为判断真伪依据。据此,希望石女士尽快删除不实言论。

“我至今没有从得物获得这件商品的相关正品依据、正品来源、第三方卖家身份及销售资质等一切相关证据,只有一个不够透明的鉴定报告。”石女士说,平台方将她的维权内容定义为不实言论,令她感到失望,在得物公司公开回应后,她没有主动删除帖子,但相关内容都被举报下架。

更让她始料未及的是,有关名誉权的诉讼接踵而来。

消费者被平台索赔20万元

“正好让法律来判定到底谁是谁非。”石女士说,为了准备这次诉讼,她聘请了律师,还特意从SP品牌的英国官网购买了此次陷入争议的同款服装外套,并且还通过电子邮件联系上了SP品牌方。

据石女士收到的民事起诉状显示,得物公司认为石女士在没有任何依据的情况下,捏造得物平台出售假冒商品的不实信息,对其商业名誉造成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诉请法院判令石女士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并赔偿得物因名誉权受损及商业价值贬损所造成的20万元损失。

记者了解到,在庭审中,得物公司出具的一份由中检上海作出的电子意见书,鉴定结论为送检样品符合品牌方已售商品的外观细节特征,但报告中同时声明“本电子意见书不得用于司法用途”。

石女士认为,得物公司与中检上海合作密切,在缺少第三方监督的情况下,所作的结论存疑。

石女士告诉记者,该案在今年4月第一次开庭审理时,法官对该款服装的得物版本和英国官网版本进行了现场对比,并告知双方,法院将通过联系SP品牌方询问相关衣物信息,并寻找司法鉴定机构进行鉴定。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检上海的电子意见书中进行了如下说明:“品牌方为商品的设计及制造方,如品牌方确认该鉴定样品为品牌方制造及销售商品,以品牌方的结论为准。”

为此,石女士将从得物平台与品牌官网购得的两件同款服装对比视频以及图片资料,寄送给了SP品牌英国总部。她向记者展示了与SP品牌英国总部的电子邮件沟通记录,在SP品牌英国总部的回信中提到,石女士从未经授权的经销商得物平台所购商品无法得到认证,应被视为非正品,其中列举的服装差异证明了她的观点。

记者注意到,该邮件地址与品牌官网预留的联络地址一致。

购买的商品来自平台个人卖家?

在第一次庭审结束后,石女士接到通知,深圳圣珀齐服饰有限公司被追加为案件第三人,石女士表示该公司是SP品牌在中国的经营公司。

然而,正当石女士准备第二次庭审时,6月20日,她接到了该案件的撤诉通知,由此引发的名誉权争议就此不了了之。

虽然相关诉讼因得物公司撤诉而停止,但她心中的疑问仍然没有得到解答。

公开信息显示,深圳歌力思服饰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合资经营的形式,取得了Self-Portrait品牌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

记者致电该公司确认,公司方与得物平台存在销售渠道的合作,但得物平台销售SP品牌服饰并非只有官方渠道,需要在购买时注意供货商家信息,只有显示“品牌官方供货”,才能保证是官方渠道。

记者在得物App搜索“Self-Portrait”发现,相关SP品牌商品都集合在一个名为“Self-Portrait”的蓝V品牌官方账号,但相关商品并非全部来自官方供货渠道,存在不少个人卖家。

石女士通过调取当初的购买信息,她所购买的商品信息正是来自个人卖家,在商家资质页面没有任何资质信息,只有一栏“个人声明”:“个人从事零星小额交易活动,依法不需要办理经营主体登记”。

根据得物平台公示的认证规范,蓝V认证是得物平台对商家主体资质和品牌资质的真实性进行确认的标识,想要申请品牌蓝V认证,除了必备的工商营业执照和运行人员信息外,还需品牌方提供商标注册证,如为代运营公司或经销商,则要提供品牌商标权人的授权或许可商标使用证明,此外,社区账号申请应当提供品牌授权书。

然而,在石女士与得物平台的沟通过程中,她曾多次强调平台提供“Self-Portrait”商家的认证材料,对方始终都未能提供。

记者注意到,在得物平台,因鉴定引发的产品真伪纠纷并非个例。

8月1日,一名消费者在黑猫投诉平台投诉称,2024年8月24日,他在得物平台购买了一款范思哲副线包,平台保证正品,当他在闲鱼上进行转售时,将这款包寄到某鉴定机构检测后,却收到了鉴定为假的报告。

9月19日,记者向得物平台市场公关部门邮箱发送了采访提纲,截至发稿前,未收到任何回复。

记者注意到,随着品牌鞋服以及奢侈品的流通市场日渐庞大,真伪问题一直是行业的一大困扰。这一问题也得到了相关行业协会的关注。

今年3月,《品牌消费品鉴定机构及人员管理通用基本规范》《品牌饰品鉴定通用技术规范》《品牌鞋服鉴定通用技术规范》已由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高端消费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CIQA/TC18)组织完成起草工作,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来源:新法制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