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的错位、政策的重压:BBA的纯电困局,解不开的中国方程式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4 10:46 2

摘要:曾几何时,宝马、奔驰、奥迪——这三家德系豪门,是中国消费者心中“身份”的代名词。可如今,在电动车这条新赛道上,它们却显得步履蹒跚,甚至有些手足无措。

曾几何时,宝马、奔驰、奥迪——这三家德系豪门,是中国消费者心中“身份”的代名词。可如今,在电动车这条新赛道上,它们却显得步履蹒跚,甚至有些手足无措。

不久前的慕尼黑车展,BBA纷纷高调亮出各自的纯电“王牌”:宝马发布了号称五年磨一剑的“新世代”概念车,奔驰带来了纯电GLC,奥迪则展示了将在中国生产的新车E5 Sportback和一款远期量产的概念跑车。看似热闹非凡,实则透露着深深的焦虑。

这焦虑,不是中国制造太强,而是时间太紧,欧洲太慢,BBA自己太晚。

过去十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像开了挂一样狂飙突进。2024年,新能源渗透率已经接近50%,远超欧洲的24%。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任何车企不抓住中国市场,基本等于主动丢掉未来。

可问题是,BBA在这个全球最大的电车市场,并没有占到便宜。奔驰2025年上半年在中国卖出的纯电车,还不到900辆;奥迪也没超过400辆;宝马虽然稍好一些,加上MINI一共也不过三千多辆。这成绩,别说和比亚迪、小鹏、理想比,就连“蔚小理”都难望其项背。

有人说,是设计不行。有人说,是智能化不够。也有人说,是价格虚高。但其实,无论什么理由,都掩盖不了一个事实:BBA的电动化转型,慢了,而且慢得太久。

甚至连BBA自己都开始反思。奔驰要取消EQ命名,直接用“Electric”归入主品牌;奥迪搞出一个去掉四环Logo、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的新品牌“AUDI”;宝马则把未来的“新世代”系列交给中国团队主导内饰设计和用户体验。这些动作,表面是本土化调整,背后其实是战略上的“投诚”——没办法,中国市场太重要了。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中国市场再大,也改变不了欧洲电动化的根本困境。

很多人以为,BBA焦虑是因为怕在中国被干翻。其实最大压力来自欧洲本土——欧盟定下的2035年“全面停售燃油车”目标,才是压在它们头上的巨石。

可现实是,基础设施、市场接受度、电网建设,一个都没准备好。

2020到2024年,欧洲插电式车的市场份额只从11%涨到24%,离2035年100%全电的目标差着十万八千里。反观中国,同期从5%飙升到47%,欧盟干脆拿中国当“榜样”,对本土车企放话:你看人家中国能,凭啥你们不行?

宝马董事长齐普策都快急哭了:“德国的电网,要30到40年才可能升级到位!”大众、Stellantis也集体喊话:“不现实,做不到。”但欧盟不理,政策定了就是定了。

这时候,BBA终于意识到,自己已经没有退路——欧洲走不通,中国成了唯一的“出口”。

可中国电车市场,早已经不是十年前那个“遍地是机会”的蓝海了。

为了在中国混下去,BBA拼了。

奥迪和上汽联合打造了E5 Sportback,上市30分钟就破万订单;奔驰和吉利合资搞Smart,还跟思必驰、腾讯、字节合作整AI语音和大模型;宝马更是“老资格”,从2012年就跟宁德时代合作,今年又接入了鸿蒙、阿里、Momenta。

不仅合作多,权力也下放了。宝马说,ADAS系统、内饰设计都交给中国团队;奔驰的GLE长轴版也是中国团队主导;奥迪干脆打造了一个由上汽操盘的新品牌,彻底中国化。

但这些“含中量”提升,并不能掩盖一个事实:中国消费者越来越挑剔了。

大空间、快充、长续航、智能座舱,这些中国品牌已经做得很成熟,BBA的电车在这些方面并不占优。智能化靠合作,反而削弱了品牌辨识度;定价又不够亲民,续航也没明显优势,导致“叫好不叫座”。

更关键的是,就算在中国卖得好,又如何?能救得了欧洲的政策红线吗?能改变基础设施滞后的现实吗?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今天的BBA,就像是90年代的中专生,曾经是顶尖选择,现在却被时代抛在了转型的夹缝里。

他们不是不努力,也不是没技术,而是太晚看清局势,太慢调整方向。如今想靠中国市场“续命”,但中国也早已经不是那个“谁来都能喝口汤”的市场了。

转型,从来不是简单地“换个电池”或者“加个大屏”,而是要彻底重塑思维方式、产品结构和组织文化。

BBA的电动化之路,还远远没有走完。真正的考验,不在中国,而在能不能从根子上认清现实、接受变化,并真正为这个时代造车。

别再纠结“谁家Logo大”,也别再争“谁家屏幕更酷”,真正的电动化战争,还没开始。

来源:老闫侃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