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像徐则臣小说《北上》里的谢天成,曾是运河上的老大,但时代变了,他不愿转变,天天喝闷酒,连做生意都用老一套,结果落得个债台高筑。而他儿子谢望和却不一样,大学一毕业就离开小地方,去了北京大城市,眼界打开了,人也变得越来越有干劲,事业也是一路上升。
作家福克纳说:“流动,是一切生命力的秘密。”你不动,人生就像一潭死水,日子只会越来越没劲。
就像徐则臣小说《北上》里的谢天成,曾是运河上的老大,但时代变了,他不愿转变,天天喝闷酒,连做生意都用老一套,结果落得个债台高筑。而他儿子谢望和却不一样,大学一毕业就离开小地方,去了北京大城市,眼界打开了,人也变得越来越有干劲,事业也是一路上升。
现实中太多人像谢天成一样,困在“熟悉”的舒适圈里,不愿意换环境、不愿意接触新鲜事物,结果就是:圈子越来越小,状态越来越差。人是社会性动物,不交流、不互动,就像关在笼子里的鸟,怎么飞得起来?
导演岳华平的经历也很典型。他大学毕业回老家上班,干了六年,整天就是抽烟、打牌、混日子,生活一眼望得到头。后来他意识到这样下去完蛋了,于是辞职去北京,一个人重新开始,最后成了知名的广告导演。如果他当初没“流动”起来,估计现在也只能在老家当个“老油条”。
所以啊,人生一旦卡住了,最好的办法不是死熬,而是动起来。换个环境、见些新人、学点新东西,你的思维和状态都会大不一样。
法国摄影师David Tesinsky拍过一组日本上班族的照片:地铁里的人个个西装革履,但脸上没一点表情,像机器人一样,毫无生气。
现在很多人也差不多:每天上班、下班,见一样的人、说一样的话、做一样的事,复制粘贴的人生,久了就会麻木、疲惫、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蒋勋说过:“在一个地方待久了,不但爆脑浆、爆肝,还会变得僵化和麻木。”所以他一直鼓励人去“出走”。
他带朋友去柬埔寨,不是为了看风景,而是去普通人家走走看看。结果大家看到当地人家徒四壁,但依然在河里嬉戏、唱歌、泼水,反而被那种简单的快乐打动了。
你有没有发现?当你去一个新地方旅行、遇到一群新朋友、接触一种新文化,整个人都会变得轻松、放松,甚至还会有灵感和动力。这就是“流动”的力量:它能让你跳出日常的框架,看到更多的可能性,也能找回对生活的热情。
有个朋友说过一句话很有道理:“人在一个环境呆久了,感知力会变钝,创作力也会枯竭。”很多创作者、艺术家、作家,灵感往往不是在书房里“憋”出来的,而是在旅途中、在陌生的环境中突然被点燃。
法国画家保罗·高更就是个例子。35岁那年辞职去画画,但几年都没啥起色。直到他去了南太平洋的塔西提岛,被当地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震撼,才画出了《塔西提岛的牧歌》这样的代表作。他说:“当你的调色板染上太平洋的蓝色,巴黎的艺术争论就像孩子堆的沙堡。”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当年跑去阿拉斯加淘金,结果没淘到金子,却在荒原上见识了人性的残酷与真实。他把这些故事写下来,一举成名。你看,他不是靠闭门造车成功的,而是靠“流动”找到写作的源泉。
还有作家余华,年轻时考大学失败,只能在老家做牙医,日子过得一塌糊涂。直到他决定离开小镇,到大城市进修、写作,才彻底改变了命运,成为知名作家。他说:“年轻时一定要出去闯闯,哪怕碰得鼻青脸肿。”
社会学家鲍曼说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液态社会”——一切都在变化,没有什么是固定不变的。在这样的时代,只有不断流动,才能不断吸收新的信息和能量,才能不断成长。
所以,想要走出低谷,最好的办法不是原地苦撑,而是“动”起来。你去的地方越多,认识的人越多,接触的信息越多,你就越有可能抓住机会,逆风翻盘。
人生的困局,往往不是因为没有出路,而是因为我们站得太久、看得太窄、想得太少。你一动起来,机会、能量、灵感,就都来了。别再犹豫了,动起来吧!
来源:墨兰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