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气温下降,人们衣物渐厚,但不少人裹得严实仍怕冷,或穿得不少却常感冒、关节疼。其实秋冬穿衣有学问,很多人因踩入误区,才导致保暖差、健康出问题。下面就说说秋冬穿衣必避的 3 个坑,以及正确穿法,助你温暖舒适过秋冬。
气温下降,人们衣物渐厚,但不少人裹得严实仍怕冷,或穿得不少却常感冒、关节疼。其实秋冬穿衣有学问,很多人因踩入误区,才导致保暖差、健康出问题。下面就说说秋冬穿衣必避的 3 个坑,以及正确穿法,助你温暖舒适过秋冬。
误区一:衣服堆得越多越暖?错!穿不对反而更冷还显胖
冬天不少人开启 “叠穿模式”,毛衣、卫衣、保暖衣层层叠加,再套厚外套,以为能隔绝寒气。可结果往往是行动笨重,稍动就出汗,一吹风又发冷,保暖没达标还显臃肿。
这是因为大家不懂保暖原理:衣服保暖靠的是衣物间的 “空气层”,静止空气能减少热量流失。若衣服穿得太满太紧,空气层被挤压,热量易散,自然不暖;且多层衣物贴肤,皮肤不透气,活动出汗后粘在身上,遇冷更易着凉。
正确穿法是 “3 层穿衣法”,保暖灵活又不臃肿:
透气排汗层:选纯棉、莫代尔或速干面料的贴身衣物,吸汗快干防湿冷,忌穿不透气的化纤紧身衣,出汗后易贴肤着凉。
保暖锁温层:选薄款羽绒服、抓绒衣、羊毛衫等轻量蓬松衣物,纤维间能存空气锁热量,别选厚重粗毛线衣,既笨重又显臃肿。
防风防水层:选风衣、厚夹克、长款羽绒服阻挡冷风,雨雪天选带防水涂层的,避免外层湿后失温。
误区二:领口、袖口、脚踝露一点没事?小心寒气找上门
秋冬很多人为时尚露领口、袖口或脚踝,比如低领显利落、露脚踝显腿长。但这些部位是 “保暖薄弱点”,皮肤薄、血管密,热量易流失,长期暴露还会引发不适。
脚踝:连接腿和脚,皮下脂肪少,冷风易灌入刺激关节。体寒或有关节炎、风湿的人常露脚踝,易引发酸痛、加重关节问题,还更易感冒。
领口与袖口:颈部有敏感的颈动脉窦,冷风直吹会刺激血管收缩,致脖子凉、头晕鼻塞;袖口宽松无收紧设计,冷风易灌入,吹散手部热量致手冷。
守住 “保暖薄弱点” 只需做好这些:
护脚踝:穿长至小腿肚的袜子,选裤脚能盖鞋面的直筒裤或束脚裤,别穿九分裤配单鞋。
护领口:优先选柔软羊毛的高领、半高领衣物,穿低领时配围巾,冷风天裹紧颈部。
护袖口:选带弹力收口、魔术贴或纽扣的外套,内搭袖口可略长于外套,减少漏风。
误区三:保暖全靠厚外套,内搭随便穿?温差大易生病
不少人认为秋冬保暖靠厚外套,内搭可穿薄款甚至短袖、吊带,觉得出门穿外套、室内脱外套就舒服。但这种做法易致 “室外冻、室内热”,还可能因温差大引发不适。
秋冬室内外温差大,室外 0-10℃,室内暖气或空调下 20-25℃。内搭过薄,出门时厚外套仅能挡风,内搭无法锁温仍觉冷;室内脱外套后,薄内搭难适应室温易感冒,且冷热交替频繁还可能刺激皮肤,致敏感、干燥。
内搭需选 “有厚度、可外穿” 的,适配温差:
选薄羊毛衫、加绒打底衫、针织开衫等中等厚度内搭,忌穿短袖、吊带。出门时内搭与外套配合锁温,室内脱外套后也能适应室温。
室内温度高可 “分层内搭”,如打底衫 + 薄针织衫,脱外套后若热可再脱一层,避免过热出汗后出门着凉。
外套选带内胆的冲锋衣、可拆卸毛领的羽绒服等 “可调节厚度” 款,室外冷时穿满,室内热时拆内胆或敞怀。
秋冬穿衣关键不在厚度,而在科学合理。避开这 3 个误区,掌握 “科学分层、守住薄弱点、适配温差” 的技巧,既能保暖,又能避免笨重和健康隐患,让你舒适度过秋冬。
来源:跟着乔妹做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