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雁南飞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4 10:30 3

摘要:深秋的北国,天空像被洗过一般湛蓝而高远。风已经开始刺骨,卷起地上枯黄的落叶,在空中打几个旋儿,又轻轻抛下。李婆婆坐在自家门槛上,手里缝补着一件已经看不出原本颜色的旧衣,针脚密密麻麻,像是要把所有的寒意都挡在外面。

深秋的北国,天空像被洗过一般湛蓝而高远。风已经开始刺骨,卷起地上枯黄的落叶,在空中打几个旋儿,又轻轻抛下。李婆婆坐在自家门槛上,手里缝补着一件已经看不出原本颜色的旧衣,针脚密密麻麻,像是要把所有的寒意都挡在外面。

“阿青这丫头,日头都偏西了还不回来。”她抬起头,望着天空中排成“人”字形南飞的大雁,喃喃自语。一阵冷风吹来,她不禁打了个寒颤,把身上的粗布夹袄又裹紧了些。

李婆婆的目光越过门前那棵老槐树光秃秃的枝丫,投向远处蜿蜒的乡间小路。这条路上走过多少人,发生过多少故事,她都记不清了,只记得自己年轻时候,也是从这条路上嫁到这个村子来的。

“姑娘家大不如从前了,整天跟着那个打柴的穷小子转悠,将来拿什么供我养老?”她叹了口气,满是皱纹的脸上写满了担忧。手中的针线不停,心里却早已飞到了九霄云外。

“若是嫁个家境殷实的人家,棉衣随我穿,猪肉随我吃,平日里带带外孙,那该多自在。”想到这里,李婆婆脸上浮现出笑意,连手中的针脚都轻快了许多,仿佛那好日子已经近在眼前。

正当她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时,一个身着淡青色粗布衣裙的少女从小路尽头缓缓走来。那姑娘约莫十七八岁,荆钗布裙却掩不住清秀的容貌和窈窕的身段。她走到老妇身旁,轻声唤道:“娘。”

李婆婆没有反应,仍专注于手中的活计和心里的盘算。

“娘!”少女提高声音又叫了一声。

李婆婆这才回过神来,抬头看见女儿,故作生气道:“这么晚才回来!秋风似剪子,也不怕冻着。”

阿青没有回答,只是微微一笑,伸手扶起母亲:“外面冷,进屋吧。我这就去做饭。”

不一会儿,茅屋的烟囱里升起了袅袅炊烟,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格外温暖。

晚饭后,阿青又出了门,独自来到村口的池塘边。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她找了块平整的石头坐下,目光不时望向通往山林的小路,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阿青妹妹,为何一个人在这里发呆?”对岸忽然传来一个清朗的男声。

阿青闻声抬头,脸上顿时绽放出笑容:“山子哥!你过来!”

一个穿着打补丁粗布衣的青年绕过池塘快步走来。他虽然衣衫破旧,头发也有些凌乱,但身姿挺拔,眉目间透着一股不屈的英气。

青年在阿青身旁坐下,关切地问:“怎么了,愁眉不展的?”

“娘今天又念叨了,说我不该整天跟你在一起。”阿青低下头,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角,“她说你一无所有,将来怎么......”

山子沉默了片刻,目光望向远处渐渐暗淡的天际:“我知道我穷,给不了你锦衣玉食。但我有双手,有力气,还有......”他转过头,深深地看着阿青,“对你的一片真心。”

“我知道。”阿青抬起头,眼中闪着泪光,“可是娘年纪大了,我不能不顾她的感受。”

二人并肩坐在柳树下,时而低声细语,时而开怀大笑,时而又因现实的无奈而蹙眉叹息。最后,他们似乎达成了某种共识,相拥片刻后分开,阿青慢慢走回家去。

从那天起,村里人发现阿青和山子不再像从前那样形影不离,即便偶尔相遇,也只是礼貌性地点头示意,并不多言。这变化让乡亲们感到诧异,纷纷猜测两人之间发生了什么。

一个月后,山子不再在村里打柴,而是告别乡亲,说要外出闯荡。李婆婆得知后暗自欢喜,连忙托媒人为女儿说亲。然而每次提亲,都被阿青坚决拒绝,甚至有一次以死相逼。

李婆婆只好暂时作罢,但偶尔还是会唠叨:“山子一去无音讯,你执意不嫁到底是为什么?娘将来靠谁养老?就算山子回来,他孤身一人,连片瓦遮头都没有,拿什么娶你?”

阿青平静地回答:“我和山子早已没有来往,他回不回来与我无关。只是终身大事需要慎重,有财的无情,有情的无财,总要找个合适的才好。”

李婆婆听了这话,心里踏实了许多,不再急着为女儿张罗婚事。

时光荏苒,转眼三年过去了。又是一个秋天,村西头的王媒婆兴冲冲地来到李婆婆家。

“好消息啊!”王媒婆还没进门就高声说道,“邻村来了个年轻人,买了房,置了地,小有积蓄,想找个贤惠的姑娘成家。我一想,你们家阿青不正合适吗?”

李婆婆正要详细打听对方的情况,不料阿青却直接应了下来:“劳烦王婆婆回复,这门亲事我同意了。”

王媒婆喜出望外,连忙告辞去回话。李婆婆却愕然不已:“你这丫头,连对方是什么样的人都不知道,怎么就答应了?太草率了吧!”

阿青神秘地笑了笑:“娘,这人的根底我清楚。我这三年不嫁,等的就是他。”

李婆婆追问这人到底是谁,阿青却笑而不答,只是说:“成亲那天,您自然就知道了。”

婚礼那日,新郎骑着高头大马来迎亲。李婆婆老眼昏花,只觉得这年轻人有些面熟,却想不起在哪里见过。直到婚后第二天,按照当地习俗,女儿女婿接她过去同住,她才真正看清女婿的模样。

“山...山子?”李婆婆惊得手中的茶杯差点掉落。

是的,眼前这个神采奕奕、衣着体面的年轻人,正是三年前那个一贫如洗的打柴郎。

原来,山子当年与阿青定下誓约后,外出闯荡。他先是到码头上做苦力,省吃俭用攒下一点本钱,便开始做些小生意。凭着诚实守信和吃苦耐劳,他的生意越做越大,三年后终于小有成就,回乡兑现当年的诺言。

为了给阿青一个惊喜,他故意没有直接回村,而是在邻村买下房屋田地,然后托媒人前去提亲。

当晚,山子设宴款待岳母。酒过三巡,他举起酒杯,恭敬地对李婆婆说:“娘,我知道当年您看不起我,觉得我穷,配不上阿青。这我不怪您,哪个父母不希望女儿过上好日子呢?但我向您保证,我会用一生对阿青好,也会好好孝敬您老人家。”

李婆婆羞愧难当,连连摆手:“是娘老糊涂了,只看表面,不识真金。以后再也不敢小看人了!”

阿青在一旁微笑地看着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眼中闪着幸福的光。

窗外,又一群大雁南飞,排成整齐的“人”字形,向着温暖的地方飞去。而屋内,暖意融融,一家人终于团聚,再也不必分离。

三年来的等待与坚守,终于在这样一个秋日,结出了甜美的果实。

李婆婆望着窗外南飞的大雁,忽然想起一句老话:“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山子这孩子,不仅留下了好名声,更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她抿了一口酒,感受着那暖流从喉咙一直滑到心里,这滋味,比想象中还要甜美。

来源:故事大王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