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秋分过后,天气一天比一天凉,气温明显降低,阳气收敛阴气增长。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危急重症科主任赵龙姝提醒,该时节要谨防心脑血管、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过敏等疾病。
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秋分过后,天气一天比一天凉,气温明显降低,阳气收敛阴气增长。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危急重症科主任赵龙姝提醒,该时节要谨防心脑血管、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过敏等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
秋分之后早晚温差大,太冷或太热都是心脑血管急性事件的诱发因素。患者应注意保暖,避免剧烈运动,饮食清淡。合理饮食,降低血液黏稠度。运动要适度,避免剧烈运动,同时调节情绪,保证睡眠质量。
建议除了“洋葱式穿衣法”应对温差、择时运动以外,还要重点关注清晨血压。评估血压控制的“黄金窗口”是在早晨起床之后1小时内,排尿后、未服药、未进食的情况下进行血压测量。此外,平时服用降压药物的患者要注意规律服药。
消化系统疾病
肠胃对于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秋分以后,天气变冷,如果防护不当,容易引发胃肠道疾病,出现腹泻、腹痛、腹胀、反酸等症状,还可能使原来的胃病加重。
应注意防寒保暖,特别要注意腹部(肚脐)的保暖,及时添加衣物,晚上睡觉时盖好被褥,防止腹部受凉引起的陈旧性胃肠疾病复发;坚持定时定量进餐,食物冷暖适宜,胃肠道疾病患者的饮食要温和清淡,细嚼慢咽,千万不要吃凉的、太热的、太硬的、太辣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切忌暴食和醉酒,同时要避免服用对胃肠黏膜有刺激的药物;注意情绪,胃肠道疾病与人的心理和情绪密切相关。过度的悲伤、恐惧和愤怒都会导致肠胃疾病;胃肠道疾病患者应结合自身身体情况,适量运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减少疾病复发,促进身心健康。
呼吸系统疾病
冷空气到来,会使呼吸道黏膜血管收缩,纤毛运动能力减弱,导致局部免疫力下降。同时,干燥环境使气道分泌物变得黏稠,不易排出,这为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和传播创造了条件。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上升,常见的有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病毒性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支气管哮喘发作,以及慢性咳嗽、过敏性鼻炎和咽炎等。
抵御这些疾病要注重防寒保暖,特别要注意颈背部及口鼻部位的防护,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外出时应当佩戴口罩;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同时适当使用加湿器维持适宜的空气湿度;在饮食调理方面,应当多食用具有润肺生津、滋阴润燥功效的食物,如雪梨、百合、银耳、蜂蜜、萝卜、杏仁等,可适当用沙参、麦冬、玉竹等药材煲汤煮水,同时要避免辛辣刺激、油腻厚味的食物,以避免助燥生热。
过敏性疾病
过敏性鼻炎,典型症状包括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不自觉流淌、鼻痒难忍(常伴随眼痒、耳痒)、鼻塞(夜间或晨起时加重)。与感冒不同,过敏性鼻炎一般不伴发热,症状持续时间长,且在接触过敏原后会突然发作。
过敏性哮喘,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胸闷、咳嗽,尤其在夜间或凌晨加重。患者常感觉“胸口像被堵住”,呼气时可听到高调的哮鸣音。
皮肤过敏性疾病,包括湿疹、荨麻疹和接触性皮炎。湿疹表现为皮肤干燥、红斑、丘疹,伴有剧烈瘙痒,抓挠后可出现渗液、结痂;荨麻疹则是突然出现的风团,形状大小不一,起病急消退快,消退后不留痕迹;接触性皮炎多因接触冷空气、护肤品等引发,局部皮肤发红、肿胀,边界清晰。
这些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大多因为秋季风大,花粉、尘土都飘散在空气中,从而引起过敏。另外,秋季温度、湿度适宜螨虫繁殖,易引起过敏。因此,有过敏史的市民应在外出时戴好口罩、防护眼镜。外出回家后要及时洗头、换外衣,若是接触更多过敏原,还可以进行鼻腔清洗。
烦躁抑郁
秋分过后,昼短夜长,光照减少,人体生理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容易出现情绪与精神状态的不稳定。“伤春悲秋”也就是这个道理。一方面要通过治疗缓解抑郁的情绪,另一方面要多进行户外运动,如打太极拳、练瑜伽、散步、爬山等。还可以增加社会交往,和积极乐观的人相处。
图片来源于网络
撰稿:赵 立
编辑:史焕焕
责编:高 琴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喜欢就点个“赞”
欢迎留言评论和“宁宁”互动
再送我一朵“在看”的小花吧~
来源: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