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21日,察哈尔读书会第36期在察哈尔学会北京适园举办。本次读书会聚焦美国圣母大学国家安全中心创始主任、著名政治学者迈克尔·C.德施(Michael C. Desch)的力作《舍本逐末——美国社会科学对国家安全的政策影响力何以式微》(以下简称《舍本
2025年9月21日,察哈尔读书会第36期在察哈尔学会北京适园举办。本次读书会聚焦美国圣母大学国家安全中心创始主任、著名政治学者迈克尔·C.德施(Michael C. Desch)的力作《舍本逐末——美国社会科学对国家安全的政策影响力何以式微》(以下简称《舍本逐末》)。本书深入剖析了20世纪以来美国社会科学界(尤其是国际关系与安全研究领域)与政策制定者之间日益扩大的鸿沟,揭示了学术研究在“严谨性”与“政策相关性”之间的失衡困境。
本次读书会围绕以下三个话题展开讨论:1.本书对美国国家安全研究中所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的分析你是否同意?作者所列举的事件和人物的案例是否有说服力?2.中国国家安全研究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什么?3.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有可能缩小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之间的鸿沟?
读书会由察哈尔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高级研究员柯银斌主持,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于铁军领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牛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李晨,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教授耿协峰,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国家安全学院)讲师王达,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科技外交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臧红岩,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康琪,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西南项目中心秘书长萧今等担任与谈人。
会议伊始,柯银斌研究员组织与会人员进行自我介绍:我是谁?我现在做什么?我未来还想做什么。
随后,于铁军教授深度解析了《舍本逐末》这本著作。于教授首先阐释了选择该书的原因,以及其中英文版本背后的时代语境:英文原版诞生于美国社会科学方法论争议的沸点时期,中文译本的推出则恰逢中国学界对研究范式本土化的深度思考。他强调,书中揭示的国际安全研究与战略实践脱钩现象,是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真问题"。其次,结合在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大学等顶尖学府的访学观察,于教授验证了书中批判的现象——定量模型主导的"技术理性崇拜"已成为美国头部大学的学术主流,这种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化"的倾向,导致研究成果与政策需求形成显著鸿沟。最后,于教授分享了本书翻译过程中的学术思考,他深入剖析了"舍本逐末"这一译名的文化转译策略,既保留了原著批判方法论崇拜的核心要义,又通过成语的巧妙运用实现了本土化表达。在内容解析环节,于教授重点推介了书中具有实践价值的方法论工具,为学术研究与政策实践搭建了对话桥梁。
牛可教授首先将《舍本逐末》与宾大历史学教授Bruce Kuklick的《Blind Oracles》进行了学术观点对比,两书在政策相关性议题上形成鲜明互补,由此引出他对政策研究与实践关系的独到见解。针对学界普遍关注的"学术与决策鸿沟"问题,牛教授强调历史思维在决策过程中的关键价值。他认为,过度理论化的社会科学往往陷入简化主义的窠臼,而历史学则始终保持着对情境特殊性和事物复杂性的尊重。无论是政策制定者还是学术研究者,都需要培养更为审慎的认知态度。牛教授特别提出构建"认知桥梁"的三重路径:建立基本共识、重读历史脉络、以及重视安全与国际事务中的文化等非物质性因素。最后,牛可教授指出目前一些研究的局限性:多数研究者将问题归因于社会科学方法论本身,却忽视了决策者在选择性采纳研究成果时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李晨教授结合其参与北京香山论坛的实践经验,阐述了对本次读书会三个问题的思考。李教授首先肯定了当代智库在研究方法上取得的进步,指出许多机构仍保持着严谨的学术传统。随后,他深入分析了美国战略学术界的发展态势:与1950年代相比,美国高校在战略研究领域的影响力确实有所减弱,这种变化源于学界正在进行结构性调整——一方面高校内部通过学科重组优化政策研究能力,另一方面整个战略研究领域也在经历专业分工的深化。李教授强调,在这种新的分工体系下,纯粹的学术研究者需要与具备实战经验的行业专家展开竞争,这实际上证明了美国战略与安全研究领域的活力。他最后总结道,本书最重要的启示在于"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学者应当先夯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深入理论探讨。对于高校而言,关键是要评估自身是否具备支持学科建设的必要条件。
耿协峰教授分享了其地区主义研究的重要发现。教授指出,当前欧盟研究领域呈现明显的美国学术主导现象,这反映出学术话语权与经济实力的密切关联。
耿教授特别强调,在全球南方国家的学术发展中,非西方理论正展现出独特价值。这一观点为构建更加多元平衡的国际学术体系提供了新思路。
王达肯定本书对国家安全学建设的指导价值,赞赏其丰富的文献引用。他创新性提出:除学科影响国家安全外,国家安全需求也会反向塑造学科发展,如科研资助导向对学科建设的影响,这一双向互动关系值得深入探讨。
臧红岩教授在读书会上分享了自己在乌兹别克斯坦的长期实地调研的经历,强调学者必须"接地气":只有深入对象国,真正理解其文化特性和国情脉络,才能产出有价值的区域研究成果。
康琪研究员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对于本次读书会三个问题的思考,重点讨论了关于解决理论与公共政策鸿沟的问题,并思考了研究者在人机共生的时代的价值。最后,她与大家分享了自己思考的本书的现实意义。
萧今教授以其横跨中美的独特学术背景,系统剖析了当代学术研究的多个关键议题。其分享涉及中美学术观点、学者经历、美国教育科研与对华政策,以及学术研究方法、区域国别研究和政策与学术如何结合等问题。在方法论层面,萧教授深入比较了社会学与政治学研究方法的异同。最后,她就如何加强学术研究与政策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会议尾声,于铁军教授感谢大家提出的疑问和思考,并对问题作出回应。柯银斌研究员进行了总结性发言,高度评价了所有与会人员的积极参与,对本次读书会与会人员提出的真知灼见表示高度赞扬。
《舍本逐末——美国社会科学对国家安全的政策影响力何以式微》是美国圣母大学国家安全中心创始主任、著名政治学者迈克尔·C.德施(Michael C. Desch)的力作,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同子怡翻译,作为“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丛书”之一于2025年3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深入剖析了20世纪以来美国社会科学界(尤其是国际关系与安全研究领域)与政策制定者之间日益扩大的鸿沟,揭示了学术研究在“严谨性”与“政策相关性”之间的失衡困境。
德施通过追溯第一次世界大战至“后9·11”反恐时代的百年历史,指出美国社会科学研究存在明显的“舍本逐末”现象:在战争或危机时期,学者更关注现实问题(如托马斯·谢林等人的政策导向研究),而和平时期则沉迷于方法复杂却脱离实际的定量模型与形式理论,忽视了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大战略”议题。这种学术文化与政策需求的脱节,不仅削弱了社会科学对国家安全政策的影响力,更可能危及国家长期战略利益。
本书兼具思想深度与历史厚度,特点显著:
1. 问题导向,视角独到:直击美国社会科学“方法至上”的积弊,批判学术研究脱离现实政策需求的倾向;
2. 体系严谨,史料翔实:涵盖百年历史跨度,结合大量案例、档案与访谈,论证扎实;
3. 案例生动,可读性强:通过描绘兰德公司、哈佛大学等机构的学者群像,呈现学科发展的鲜活历史;
4. 现实关切,全球镜鉴:虽以美国为研究对象,但对各国平衡学术与政策关系具有重要启示,尤其为中国国家安全学与区域国别研究的学科建设提供参考。
本书不仅是国际关系与政治学领域的必读专著,更对政策制定者、智库学者及社会科学研究者具有深刻的警醒与借鉴意义。德施呼吁学术界重返“问题导向”的传统,以弥合“政学鸿沟”,真正服务于国家与社会的紧迫需求。
领读人介绍:
于铁军,现任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是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者。他长期致力于国际安全、中国外交、东亚国际政治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学术功底深厚,政策洞察力敏锐。
于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后留校任教,并曾赴美国、日本等多国知名高校访学交流。他不仅深耕学术,还积极参与政策咨询,多次承担国家级重大研究课题,其研究成果对中国的外交决策与战略规划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为国际战略研究院的负责人,他推动建立了多个高水平学术平台,促进中外战略对话,提升了中国在国际战略研究领域的话语权。于铁军教授著述丰富,学术观点均衡务实,注重历史与理论的结合,是兼具学术素养与现实关怀的代表性学者。
来源:察哈尔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