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办好一所学校并不难,可笑的是许多校长去全国各地的名校“取经”,结果东施效颦不成,反而让学校在反复折腾中走了下坡路。每一所学校走向辉煌,都有它自己的天时地利人和,盲目借鉴有时候得到的却是“水土不服”的后果。
办好一所学校并不难,可笑的是许多校长去全国各地的名校“取经”,结果东施效颦不成,反而让学校在反复折腾中走了下坡路。每一所学校走向辉煌,都有它自己的天时地利人和,盲目借鉴有时候得到的却是“水土不服”的后果。
但是,我们可以借鉴每一所名校走向成功的共同点,大家都有的共同经验,这样的经验无疑是可以复制粘贴的,因为它们有强大的共融性。笔者研究了100所名校的成功经验,发现这些学校的领导者都把以下这两项工作做到极致,然后学校就一帆风顺,功成名就。这两项工作是:
一、舍得为老师花钱
学校必须舍得为老师花钱,要让教育真正提质增效,关键在于构建良性循环的师资生态。当学校愿意在教师发展上投入真金白银时,收获的将是呈几何倍数增长的教育红利。
首先,专业成长经费不应是"锦上添花",而应是基础配置。某重点中学设立"教师创新基金",每年拨付200万元支持教学改革项目。令人惊喜的是,三年间该校教师自主研发的12项教具获得国家专利,开发的校本课程被列为省级精品课。这种投入犹如播撒创新种子,当英语教研组带着学校资助的VR设备走进课堂时,沉浸式语言环境让学习效率提升了40%。
其次,人性化投入往往能激发深层动能。杭州某小学为教师设立"弹性福利账户",包含健身私教、心理咨询等个性化选项。数据显示,使用过心理疏导服务的教师,班级管理满意度上升27个百分点。更值得关注的是,该校教师流失率连续五年保持全市最低,这正是"情感银行"持续储蓄产生的复利效应。
像全国名校郸城一高,学校不仅设置了丰厚的奖金(最高能奖十万以上),而且为了让教师没有后顾之忧,教师家属、父母生病、学校出钱找人陪护。此外,学校还组织优秀教师父母外出旅游,仅这一项政策,就能让教师拼命提高教学成绩,这样既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使命,又尽了孝心,真是一举多得。
最后,战略性投入要瞄准未来赛道。上海某中学与高校共建"教师AI实验室",每年选派骨干教师参与智能教育研发。这些教师返校后组建的"人机协同"教研团队,已培养出3位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特等奖得主。这种前瞻性布局犹如为教育安装"双引擎",当其他学校还在讨论ChatGPT的冲击时,他们的教师已开始训练专属教学大模型。
二、人尽其能
不要嫉贤妒能,要给优秀教师提供良好的成长平台,要给他们的成功创造条件。
优秀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开放包容的环境。学校管理者应当摒弃"怕下属超过自己"的狭隘心理,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让优秀人才在专业领域尽情施展才华。可以设立教学创新基金,支持教师开展教改实验;搭建校际交流平台,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完善职称评审制度,让真正潜心育人的教师获得应有的职业发展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营造良性竞争氛围尤为重要。管理者要引导教师团队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健康风气,通过定期举办教学技能大赛、设立"青蓝工程"师徒结对等方式,让优秀经验得以传承。同时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既看重教学成果,也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轨迹,让每位教师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赛道上绽放光彩。
教育行政部门也需转变观念,将教师发展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可以借鉴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骨干教师设计个性化成长方案,提供国内外进修机会。当整个教育系统形成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生态时,自然会涌现出更多德才兼备的"四有"好老师,最终受益的将是千千万万求知若渴的学子。
每天都会为大家分享优质课、班级以及学校管理方面的知识与经验,欢迎大家关注我们。
我们的专家团队由省内外名师组成,拥有一批管理经验丰富的名校长、名班主任,以及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和省内知名的教研员。在公开课讲授、家庭教育、学校规划、班级管理、学法指导、写作培训、试题研究、高效课堂等方面,我们都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对学校、学生、家长、教师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我们的专栏深受读者喜爱,并获得了满分评价。如果您关注我们的资深教育专家团队,您将获得更多的提升机会!我们的专栏将持续更新,欢迎订购!
欢迎大家点我头像,进入主页观看我的最新作品完整版。
来源: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