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医药行业站在周期交替的十字路口,原始创新与跟随创新的博弈、本土市场与海外市场的平衡、临床需求与支付体系的磨合,既勾勒出发展的希望轮廓,也暗藏着对不确定性的焦虑。复盘过去5-10年,头部企业的探索留下宝贵经验;聚焦当下,药监改革催化的首个发展周期暴露的问题亟待
当医药行业站在周期交替的十字路口,原始创新与跟随创新的博弈、本土市场与海外市场的平衡、临床需求与支付体系的磨合,既勾勒出发展的希望轮廓,也暗藏着对不确定性的焦虑。复盘过去5-10年,头部企业的探索留下宝贵经验;聚焦当下,药监改革催化的首个发展周期暴露的问题亟待解决;展望未来,国际化之路的长度与创新体系的构建,成为行业共同关注的核心命题。
在此背景下,2025年9月4日至5日,由国泰海通证券主办的第14届医药CEO论坛在上海浦东文华东方酒店举行。作为中国创新药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思想盛会之一,本届论坛汇聚近百名上市公司董事长、CEO、核心高管及业内大咖,上千位海内外顶级投资人参与上市公司深度交流,围绕“创新、出海、资本、工程师红利、复杂制剂”等关键话题,展开一场兼具战略高度与实践深度的对话。
01
从阵痛突围到新周期启幕
过去几年,是中国创新药企的“试炼期”。在政策驱动与资本推动下,企业快速成长的同时,也遭遇阵痛与挑战。论坛现场,企业家们坦诚复盘,用切身经验为行业提供镜鉴,清晰勾勒出从“仿制药依赖”到“创新突围”的转型轨迹。
不同规模的企业,在试炼期中走出了各异却同样坚定的路径。
面对资本寒冬与头部企业挤压,中小企业因“被低估”反而获得差异化创新空间。有Biotech创始人直言:“坚持差异化创新,不扎堆热门靶点,让我们在夹缝中找到成长机会。”这种避开“低水平内卷”、聚焦细分需求的策略,成为众多Biotech穿越周期的关键。
经历业绩连续承压的头部药企,反而将研发投入比例提至历史新高——某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达35%,其研发负责人坦言:“这是沉重的负担,但更是从‘仿制药时代’跨入‘创新药时代’的必由之路。”
部分企业反思过往“管线聚焦不清晰、营销执行力不足”的问题,通过治理调整与战略收缩重回正轨:“我们在焦虑中走过弯路,但做创新药的初心从未变,如今通过聚焦双抗、ADC等赛道,正逐步找回增长节奏。”
在头部企业成功之外,行业也留下诸多值得反思的教训,这些问题在国泰海通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科技组长、生物医药首席分析师余文心与企业负责人的讨论中被反复提及。
最突出的是“创新内卷”导致的资源浪费。截至目前,国内获批的PD-1/PD-L1产品已超过24款,其中20款为国产。适应症重叠、竞争同质化,使得企业在价格上被迫进一步让步。“低水平跟随没有未来,要么做高壁垒赛道,要么在已知领域做出差异化。”余文心的观点,道出了行业对“盲目跟风”的警惕。
此外,“能力错配”也成为高频话题——部分企业既无临床转化能力,又缺乏商业化布局,却强行切入高难度赛道,最终陷入“投入大、回报低”的困境。
尽管挑战重重,但论坛嘉宾对行业新周期的开启普遍持乐观态度,核心信号集中在BD交易与资本市场两大维度:
过去十年的管线积累正迎来集中兑现期,嘉宾预计未来三年仍会出现10亿美元级别甚至更高金额的授权交易。更重要的是,行业心态已从“恐惧退货”转变为“理性应对风险”,某企业创始人直言:“退货未必是坏事,它可能是资产再开发的机会——只要数据扎实,即使合作终止,仍有重新挖掘价值的空间。”2025年上半年数据印证这一趋势:中国创新药BD交易数量与金额双双创新高,国际资本对中国源头创新的兴趣空前高涨。
余文心明确指出:“新药的质量和身位很重要,未来投资逻辑将高度聚焦临床数据与进度排序——谁的数据真实可靠、全球临床进度领先,谁就拥有话语权。”这种逻辑下,行业分化加速:强者凭借数据优势与全球排序获得资本青睐,弱者则可能在淘汰赛中出局。
02
工程师红利撑起全球化新优势
“工程师红利”是本届论坛的关键词,也是中国创新药从“追随者”向“引领者”跨越的核心底气。与会嘉宾一致认为,中国在研发执行效率、临床推进速度与成本控制上的优势,正重塑全球制药合作格局。
相比欧美市场,中国研发团队在复杂项目推进中展现出显著的效率优势:既能以更低成本完成临床前验证与临床试验,又能通过密集的工程师资源快速解决技术瓶颈。
益诺思CEO常艳从服务平台角度印证这一优势:“益诺思通过前瞻性技术储备,已搭建从非临床早期概念性验证(POC)-成药性(PCC)-药效药代安评(IND)-临床生物分析和转化(NDA)的全链路的研发服务能力,能支撑从小分子、多肽到抗体、ADC,再到CGT(细胞与基因治疗)、核酸类药物等复杂分子的研发需求。这种全链条服务能力,正是工程师红利在产业端的直接体现。”
余文心则从资本市场视角补充:“工程师红利不是短期偶然,而是过去十年人才积累与产业配套完善的结果。如今中国创新药在ADC、双抗等领域的临床进度已与全球同步,甚至在部分细分方向实现领先,这背后正是‘中国速度’的支撑。”
在工程师红利的支撑下,嘉宾对热门赛道的判断高度一致,ADC(抗体偶联药物)、双抗、小核酸构成当前创新药的“黄金三角”,三抗、TCE(T细胞衔接器)等新兴方向也在快速崛起。
其中,小核酸被重点提及,与会嘉宾的共识是:小核酸可能成为继ADC之后的又一“万亿赛道”——其研发周期短、靶点设计灵活,且在慢性病治疗中具备“长效给药”的颠覆性优势(如半年一针的降脂、减重药物),极具资本吸引力。”
9月3日刚与诺华达成重磅合作的舶望制药CEO舒东旭博士,在与余文心的对话中进一步展开“小核酸·大时代”的讨论:他提到,小核酸领域的竞争核心在于“递送技术与肝外拓展”,中国企业在肝外靶向(如中枢神经系统、心脏、肌肉、脂肪等)的研发上已具备全球竞争力,未来有望打破海外企业在该领域的垄断。
随着分子结构复杂度提升,药物评价体系与服务链条的专业化程度成为核心竞争力。中国企业在这一领域已展现出引领潜力:不仅能满足国内创新药研发需求,还能为海外企业提供高质量的评价服务,成为全球创新生态的重要参与者。
论坛中,“国际化”被多位嘉宾定义为“中国创新药企的必选项”。无论是主动出海布局市场,还是通过BD与跨国药企建立深度合作,走向全球已成为行业不可逆转的趋势——资本寒冬与国内支付端压力,更在倒逼企业寻找更大的增量空间。
早期中国创新药出海多以“License-out(权益授权)”为主,而如今正升级为“全球生态共建”:部分企业通过“License-out+股权合作”绑定跨国药企,降低合作风险;另有企业在海外成立NewCo(新公司),引入海外基金与管理团队,以本地化运营推动产品上市。
某biotech创始人的观点颇具代表性:“国际化不是简单‘卖产品’,而是要成为全球创新生态的‘共建者’——中国企业可以贡献研发效率与临床资源,海外企业提供商业化能力与市场经验,这种互补性合作才能实现长期共赢。”
2025年上半年的多笔重磅交易,印证国际资本对中国创新药的认可:诺华与舶望制药的小核酸合作、礼来对中国双抗企业的投资等案例,显示跨国药企已将中国视为“源头创新的重要来源地”。
与会嘉宾们一致认为,未来三年将是中国创新药能否真正实现“从追随者到引领者”的关键分水岭。风险依旧存在——如临床数据不及预期、国际化合规挑战、支付体系磨合等,但行业已从“盲目乐观”转向“理性务实”,这种心态的成熟,反而让未来更值得期待。
如今的中国创新药行业,正褪去浮躁、夯实基础:企业从“追求速度”转向“追求价值”,资本从“盲目追捧”转向“精挑细选”,服务平台从“幕后辅助”走向“产业链核心”。
来源:E药经理人